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完善,配套措施落地实施,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发展。边境地区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建设产业项目1400余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老工业城市加快转型,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稳步建设。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修订发布。东北全面振兴支持农业发展、沿边开放、人才振兴等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印发实施。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进一步加快。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52%,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80%。
二是区域间协同联动扎实推进。区域战略融通互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绿色联动不断深化,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发展,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和布局持续优化。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成效明显,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扎实推进。跨区域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71.6亿立方米,水质稳定达标;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四线和川气东送二线顺利推进;西电东送北、中、南段加快建设,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有力支撑东中部用电需求。区域务实合作步伐加快,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湘赣中南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广西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区域间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产业对接合作、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享、干部人才交流务实开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检察监督等领域深化跨区域协作。涉税事项加快跨区域通办,全国征纳互动运营中心办理超53万笔跨区域通办业务。
(九)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出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下降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0.4%,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6.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强化塑料污染和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强化。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深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荒漠化治理,全面启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等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治理、华北地区等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1505万亩。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出台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印发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重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出台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开展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多元投入机制。深入落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三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积极进展。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预算管理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制定2024年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在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电解铝、数据中心、煤电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粗钢、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比重超过82%,总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对外承诺目标。新核准江苏徐圩一期、浙江三澳二期、山东招远一期、广东陆丰一期、广西白龙一期等五个核电项目。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