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11月22日通过专家评审的《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引领性作用的自然教育行业行动指南。
《规划》共分为九章,二十六小节,提出“多元主体培育”“规范场域发展”“强化人员队伍”“加快课程研发”“健全标准体系”“深化交流合作”等六大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
《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将进一步规范引导自然教育领域参与主体行为,凝聚广泛多元的自然教育力量,培育庞大优质的自然教育队伍,提供丰富普惠的自然教育产品,为推动中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图片孩童在林间露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着力构建自然教育发展新格局
目前,全国从事自然教育的各类机构近2万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每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超100万次、参与人员超1亿人次。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推动社会自然教育需求和供给水平加速提升,为我国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由此,《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人数大幅增长,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场域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更加壮大、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交流合作更加繁荣,自然教育社会普及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全面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
——各级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参与人次10亿以上;
——自然教育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点1万个、示范径5万条;
——自然书屋1万间;
——认定自然教育机构5000家;
——全国自然教育专家500人;
——培训自然教育师5万人以上;
——自然教育志愿者总数30万人以上;
——各类自然教育标准规范总数100项以上。
根据各地自然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发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社会功能,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乡村田园等自然教育场域,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在自然教育示范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基地和示范点的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等,在全国布局形成9个自然教育特色示范带,并在随着自然教育实践发展不断调整优化。

图片青少年在自然教育营地参加活动。
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
《规划》围绕“多元主体培育”“规范场域发展”“强化人员队伍”“加快课程研发”“健全标准体系”“深化交流合作”6 个方面,提出促进全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6大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