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在自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切合实际准确把握发展规律亮点频出
《规划》是中国林学会围绕自然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东、贵州、安徽等地方自然教育发展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编制形成了《规划》初稿。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然教育机构及从业人员针对各部分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然后,编写组组织开展了多次调研和专家研讨会,听取相关人员和专业人士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完善,最终形成《规划》文本。
《规划》强调目标具体明确。《规划》明确提出了规划期内自然教育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径等建设数量,以及自然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自然书屋建设数量等定量指标;明确提出了包括理论研究队伍、自然教育师队伍、运营管理队伍、志愿者队伍在内的自然教育队伍建设规模数量指标。这些指标均设置了重点建设工程,实现路径明确,可操作性强且有利于开展评价。
《规划》重视多元融合发展。《规划》强调要强化林草、教育、文旅等多个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支持自然教育发展;积极促进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深化国际交流,引进国内外自然教育领军人才,推动形成亲自然的社会风尚;依托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加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自然保护等领域的融通合作,激发自然教育新思路、新方向、新策略。
《规划》注重标准体系构建。《规划》强调要提升全国自然教育标准供给水平,完善自然教育标准供给结构,满足市场对标准的需求,更好地规范实践中的自然教育活动;加强全国自然教育标准全流程管理,注重自然教育标准的研究基础,确保自然教育标准的科学实施。
《规划》完备保障措施建设。为促进《规划》落实,《规划》强调要积极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熟模式;推动自然教育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推动加大中央及各级政府财政在自然教育方面的预算;提升自然教育文化感召力,开展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营造自然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将自然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