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习近平
2024年5月中旬,南太平洋的风,拂过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蔚然成荫的菌草,如波似浪,仿佛在演奏一曲赞歌。
这首歌,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花了20多年心血谱写的。这些草,是他培育的菌草,也是他植入到这个岛国的盎然绿意。
透明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糅为一体,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水乳交融,这是81岁的林占熺第29次来到这个大洋洲国家的情景。
菌草技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惠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发展合作项目,是中国将自身脱贫经验应用于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目前,菌草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品牌。
脱贫致富的草
1983年,40岁的林占熺跟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著名的老苏区闽西长汀县,赤地千里的山地生态让他夜不能寐。
这正是林占熺此行希望解决的难题——“菌林矛盾”!
长汀是福建较早开始用椴木栽培香菇的县。改革开放之初,香菇种植点燃了这里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却由此导致了当地竞相砍树伐木,加剧了水土流失。
草乃百卉,林林总总,不计其数,能否用草来代替木材呢?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能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一日,他来到家乡的冠豸山,登高而望,漫山遍野的芒萁顿时让他心头一亮:这一野草质地与阔叶树较接近,木质素含量较高。经过一番综合观察、比较、论证与筛选,最终确定把芒萁作为“以草代木”的首选和突破口。
他带着助手把野草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后,再植入香菇菌种,一同植下的还有他的希望:从上百个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的香菇菌株中,筛选出最不排斥、最“情投意合”的一对。
经过3年多的努力,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1986年10月的一天上午,林占熺看到了用芒萁和五节芒栽培出来的第一朵香菇。他终于从成千上万种的野草里,找到了能够培植香菇的菌草!今后菌草不仅能“变出”香菇,还能“变出”毛木耳、白木耳、灵芝等各种食用菌。
从此,菌草学作为一门全新学科诞生了。菌草是草的一个新类别,是新的生物材料,是新的农业资源,是“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1988年3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把“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
这项投入少、接受易、周期短、见效快的惠农新技术,引起国家科委的关注和重视。1991年,国家科委将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列入“星火计划”全国十二个重中之重项目。
林占熺信心满怀:“我认为,继种植业、养殖业之外应该开发一个新的产业即菌草业。我国草地资源丰富,菌业潜力很大,我想让更多的农民从菌草业中走出一条小康路。”
机会很快就来了。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后提议,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
就在这次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副主任的林月婵,在省扶贫办工作时就与林占熺熟悉,想着让他那个在福建烧出一把火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去宁夏西海固消除贫困。这个想法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大力支持。
1997年4月15日,被“点将”的林占熺率领工作团队,带着六个满装菌种和菌草草种的箱子,以及一批技术资料、材料设备来到固原地区彭阳县试种。
晚上10点钟到彭阳县城,还没有吃饭,林占熺就急着向当地的扶贫队员了解情况,饭后还央求带他到附近农家看看。
经过一通实地考察,他们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特点中发现了优势:生产反季节菇类。选取当地废弃的窑洞,来个“窑洞种菇”,变废为宝,既省得让老百姓花钱搭建菇棚,又借此克服西北冬季温度低、空气湿度低的环境条件。
1998年春,林占熺的“六盘山区菌草技术培训班”在彭阳县电影院举办,有218个学员参加。
他和县科委从中挑选了27户作为示范户,并带领示范户因陋就简,开展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培训的示范户水平参差不齐,但林占熺对谁也不放弃,面对面地讲授,手把手地指导,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林老师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项脱贫技术,还有一套完整的致富产业链,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参与此次培训的彭阳县科委技术员米占国,多年之后说起往事仍情难自禁。
一试的结果,是半年后的捷报:27个示范户,每户收入均达2000元以上,最高者纯收入上万元。
示范效果彰显。但林占熺意识到,菌草种菇技术今后若要大面积推广,还必须解决菌种生产本土化的难题。
林占熺又带着菌草技术员来到永宁县闽宁村,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旧车库里干了起来。
当地玉米秸秆经过发酵等工艺,作为培养基加进菌种栽培蘑菇,已然有了可喜的结果,但林占熺还是想着突破,因为这些秸秆都有农药残留,以之做培养基绝非长远之计,还得菌草上!他就这样自创了一套“组合拳”:一方面使用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在闽宁村的戈壁滩上试种菌草,探索走出一条与生态相结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