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试验,磨杵成针,记录本上那些沾着队员们鼻血的字和数据,像红色的音符在为新生事物歌唱。“嫩芽芽”真的在沙漠里拔地而起了!种蘑菇的原料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https://www.forestry.gov.cn/u/cms/www/202501/19202727yz3d.jpg)
图为2021年3月29日,林占熺(中)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户刘昌富的大棚里查看菌草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为了让当地农民对菌草种菇彻底放心,林占熺和团队与当地政府签下一份独特的“菌草技术扶贫全程承包协议”,承诺不但无偿提供菌草专利技术用于扶贫,还承担技术和市场风险:菇农种出的菌菇全由工作队包销,时产时收,当场兑付,不打白条,参考定出的保护价,就高不就低。
宁夏的反季节“菌草蘑菇”,填补了江南6月至10月不产双孢蘑菇的空档。高峰时,银川飞往上海的航班货舱几乎都被来自闽宁村的蘑菇给“霸舱”了。
菌草在彭阳县、闽宁村初步扎根,硕果累累。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对菌草扶贫这个好项目寄予厚望,决定在宁夏全境的贫困县推广。菌草成为当地百姓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
2000年7月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福建省政府授予林占熺一等功证书。习近平同志指出,菌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投身到科教兴省、科技兴国的洪流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科技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卓越贡献”。
多年后,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就是林占熺。
林占熺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同志对建设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满腔热情的支持。
2001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菌草技术是福建的优势科研成果,已产生广泛影响,这个项目较其他一些项目更贴近现实,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林占熺满怀感激地说,“有了这个实验室,才会有今天的3个国家级菌草技术创新平台。有了这个实验室,菌草技术也才可能列为联合国经社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完全可以说,这项前沿技术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长期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没有他的关怀支持,菌草技术不可能有新世纪的大发展,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
保护生态的草
20世纪70年代初,林占熺第一次来到黄河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成为他心里解不开的结。
自培育菌草起,他没有放弃每一次以草治沙治水的机会,同时持续专注新草种的发现。当年,在闽西长汀县,林占熺就曾在这个水土流失重灾区进行象草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所植地当年每公顷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
当菌草技术在全国各地扶贫开发中大放异彩、很多人还在致力于快速推广菌草技术时,他着眼的却是:“我国贫困县大多生态脆弱,只要利用非耕地种植菌草,全国便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也有利于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
1998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向省政府提交《关于赴宁夏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建议利用包括菌草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在宁夏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咐,林占熺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干旱荒漠地、盐碱地种植菌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10年在闽宁镇武河村黄羊滩的荒漠地上种植的巨菌草经专家验收,亩产鲜草20吨,是当地在耕地上种植的青贮玉米产量的4倍左右,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且能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2011年在尼罗河上游卢旺达开始的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结果很给力:种植巨菌草的土地,土壤流失量比种植玉米的减少97.05%—98.9%,水流失量减少80%—91.1%。
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林占熺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根系长逾9米、可以多年生的草种,命名“绿洲一号”,它耐寒、耐旱、生长速度快、分蘖率高,能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下正常越冬,已成为生态治理中“武艺齐全”的重要角色。
2013年4月19日,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黄河沿岸,迎来了一支风尘仆仆的小分队,拉开了菌草治沙的序幕。
4月23日,林占熺团队采用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种植方法,把来自南方的青青菌草,嵌在了乌兰布和的沙漠上。
2013年9月14日这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织的专家队伍,抵达阿拉善菌草治沙试验示范基地,来一番现场考察并论证。
行走在翻波滚浪的草海中,专家们欣喜地看到,一丛菌草就把十来个立方米的流沙给吸附、抓牢、固住了,菌草根系发达而密集,一草深扎就是一道“绿色防线”啊!
经过10多年的探索,现场解说的林占熺,道及菌草经受的7次“死去活来”严峻考验后,语气坚定:“实践证明,菌草只要能扎下根,顶着风沙长至30厘米高,便能抗住8级大风,生长100天左右,就能固住流沙。”“这一带沙地种上巨菌草和新培育的‘绿洲一号’草种后,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7.43%和58.97%。”菌草收割后根系可固沙10年,增高沙地有机质含量并改良土壤,第二年便可套种西瓜、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或沙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