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新华社、国家发展改革委 | 作者:中共中央办公厅 | 发布时间: 2025-03-14 | 17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关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主要考虑:2025年重点人群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定为5.5%左右,与2024年保持一致,体现了加大稳就业力度的导向。关于城镇新增就业,主要考虑:2025年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进一步增加,就业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12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与2024年目标保持一致,能够更好体现稳就业惠民生的力度和决心;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支撑的。

      ——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2%左右。主要考虑:这一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通过各类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主要考虑:收入增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主体感受的结合点。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与2024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体现了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等政策进一步加力,实现这一目标也有支撑。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贸进出口稳量提质。主要考虑:国际环境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延续低位增长态势,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稳外贸稳外资面临更大挑战。同时,我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持续显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持续强化,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发展加快,都有利于稳定外贸外资。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考虑:一方面,预计2025年工业用能、服务业用能、居民生活用能仍将刚性增加,要保障好用能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耗水平持续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也有支撑。综合考虑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经济发展用能需要、节能降碳工作实际等,2025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为下降3%左右,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主要考虑: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年设定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提出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社会预期,也符合自然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实现这一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三)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2024年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1.6万亿元。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2025年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强化预期引导,保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