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油瓶子”装满中国好油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 裴东
食用植物油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油瓶子”安全自给率偏低。保障“油瓶子”基本安全,增加油料产能是关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而宜林荒山荒地尚有数亿亩。因此,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实现“藏油于林”,是破局的方法之一。
以核桃油产业为例,近年来其市场规模不断上升,但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布局窄、龙头企业少等问题。为确保核桃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油瓶子”拎得更稳,在政策层面,除了从全产业链角度制定政策外,还需完善国内核桃油价格保护措施;在企业层面,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积极打开市场;在科研层面,一是要选育油用型品种并形成与之配套的鉴定评价技术体系,二是要构建油用核桃智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控制病虫害对生产的影响,三是建立核桃油氧化控制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进一步筛选抗氧化油用品种。
在长期的政策支持下,我国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2.46亿亩,年产食用油约104万吨,占国产植物食用油生产总量的8.5%,增长潜力巨大。木本油料的科技支撑应以“优质”育种为核心,“宜机化”栽培为导向,为我国“油瓶子”安全提供科学保障。
森林是“碳库”
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朴世龙
目前全球陆地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碳源/汇分布在哪儿,二是碳源/汇时间变化以及驱动机制。
由于陆地空间特异性太大,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分布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估算。目前区域尺度上碳汇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包含地面调查和清查、碳通量观测、大气反演模型、遥感技术、碳循环过程模型等方法,但各有优缺点,需将多种方法综合考量。
通过比较全球不同区域碳平衡,理解区域尺度上碳循环过程,将区域碳排放与吸收量和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联系起来,可帮助政府制定碳补偿或减缓政策。
碳源/汇的驱动机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和气溶胶等因素的变化有关。而通过预测碳源/汇的时间变化情况会发现,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时,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生态系统碳汇的自然驱动力将消失,碳中和能力将不断下降。现阶段大规模植树造林确实对我国碳汇起到重要作用,而随着整体林龄增加等原因,碳汇能力也会逐步下降。
所以,什么时候造林、在哪里植树造林,都需要进行综合区划。当前,亟须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把“多数据、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