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绿化简报2023年第27期
来源: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 作者:中国绿化网 | 发布时间: 2023-11-29 | 3667 次浏览 | 分享到:

陕西省咸阳市以林业碳汇344”模式

探索区域碳中和路径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林业碳汇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速国土绿化步伐促碳汇增量,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碳汇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碳汇存量,加快林业改革创新促碳汇计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碳汇交易量,积极探索区域碳中和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

2021年,咸阳市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2022年11月,咸阳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林业碳汇发展规划》,以“344”模式探索区域碳中和“三大体系”,即建立“三项机制”、实施“四大工程”、强化“四个支撑”。

一、建立“三项机制”,构建林业碳汇资源管理体系

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林业碳汇资源管理体系,使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交易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碳票发行、碳汇项目等规范化管理。设立95个林业碳汇监测站点,建立林业碳汇监测数据库,制定《林业碳票碳汇计量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汇计量适用条件、测算核算范围、方法、依据、程序以及数据来源和管理措施等。市发改委、林业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林业碳票的制发、流转、质押、抵消、管理和监督等工作流程。旬邑、长武、淳化3县为林权所有人颁发“林业碳票”,并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完成首批林业碳票的竞价交易。制定印发《林草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市域内林草碳汇项目的设计、审定、碳汇量核查、碳汇交易等进行了规范。制定印发《林业地票、林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集体林地碳汇项目开发,明晰集体林地“三权”边界和权益,为集体林地碳减排量项目开发和交易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机制。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将全市11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累计投资6685万元,为职工补交“五险一金”,对林场道路、管护站和办公用房等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林场职工营林管护积极性。对申请使用林地、湿地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征收植被恢复费。2020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征收植被恢复费6.08亿元,全部用于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林业碳汇与生态司法相衔接,积极探索“碳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碳汇+生态公益诉讼”新模式。市中院、检察院、公安局、林业局联合印发《森林资源损害及林草碳汇损失司法赔偿管理规定(试行)》《关于联合开展林草碳汇补偿生态司法修复行动的意见(试行)》,增加了通过购买林业碳汇的方式补偿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同时,制定《碳汇基金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认购和使用机制。

三是建立GDP、GEP双考核机制。制定了《GEP考核实施方案》,健全支撑GEP应用的监测机制和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机制。将GEP转化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由市统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对地方定期开展年度GEP评价考核。2023年,在林业资源丰富的旬邑、淳化、彬州等县、市开展试点示范,并逐步在全市推行。将GEP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对GEP推进实施工作不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县、市、区和部门纳入督察范围。

二、实施“四大工程”,构建林业碳汇资源增长体系

林业碳汇对碳中和起关键作用,咸阳市以重点工程为引领,全面推进林业碳汇增长。

一是实施造林增汇工程。大力实施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0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0.21万亩,经测算,造林增汇24.16万吨。

二是实施森林经营稳汇工程。针对森林林分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林分结构及碳汇增加能力改造提升空间大的实际,将国土绿化由以造为主转向营造并重、以营为主的新阶段,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2020年以来,全市封山育林34.08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19.9万亩,森林抚育48.75万亩,森林经营增汇82.18万吨。

三是实施森林资源保汇工程。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林地使用和森林采伐管理,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扎实开展打击整治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全市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

四是实施湿地固碳促汇工程。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进入法治化治理轨道。全市建成旬邑马栏河等6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达到17.2万亩,年储碳量约1.72万吨。

三、强化“四个支撑”,构建林业碳汇发展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林业碳汇发展模式,保障全市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质量和森林碳汇量的“三个提升”。

一是强化导向支撑。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工程,以高固碳树种为主栽树种,先后在旬邑、淳化营造碳汇林3万亩。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导向工程,制定印发《碳汇林建设作业设计编制管理办法》,以增汇保汇为导向,对项目在树种选择、造林方式、森林抚育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营造林和湿地保护恢复项目作业设计均增加了碳汇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实施全民碳汇造林工程,结合“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组织开展了“我为碳库添绿荫”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多种形式,为国土绿化尽责,为碳中和做贡献。全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网上认建认养捐款累计56万元,义务植树2000多万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9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