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四库”这一科学论断形象概括了森林的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生动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也为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森林“四库”重要论述一周年之际,国家林草局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林科院、中国林学会和林草碳汇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举办森林“四库”学术活动,就森林“四库”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今天,《中国绿色时报》摘要刊发部分与会专家观点。
森林是“水库”
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协同调控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余新晓
森林的“水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削峰补枯、净化水质等功能。我们要明晰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探究森林“水库”的内在本质,进行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同调控,以有效释放森林“水库”的诸多效益。
通过分析森林植被对降水、蒸散、径流、陆地水储量、水质的影响,可以发现森林植被对水文过程影响的复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区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明晰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目前的很多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完整认识不同时空下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其相互作用,从而为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协同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合理的森林覆盖率、森林植被类型、林分结构、空间格局、造林技术,是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同调控的关键,在造林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在新形势下,要以多功能森林经营为导向,充分释放森林“水库”的多重效益,同时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通过森林“水库”联动生命共同体成为“四库”,甚至“多库”。
森林水文作用与多功能优化调控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 王彦辉
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我国须提升森林稳定性和多功能性,缓解造林成活率低、林分生长不良、整体功能低下、河川径流减少危及供水安全等问题。
在确定黄土区流域合理森林覆盖率时,即回答“造多少”问题,可借助有关统计关系及水文模型,增加考虑年降水量与产流量的限制;在确定流域内森林合理分布范围时,即回答“在哪造”问题,可借助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或区域植被承载力计算系统,考虑立地类型的产流差别及造林响应;对林分管理,应先确定立地分类和多种功能重要性排序,回答“为啥造”问题,再调查现有林分结构,诊断与理想森林的差别后编制管理计划,解答“如何管”问题;在确定多功能水源林理想结构时,可应用一般化的“3×0.7+X”模式(郁闭度0.7左右,地表覆盖度0.7以上,林木高径比0.7m/cm以下,X为其他要求),或在保证林分稳定的前提下权衡多种功能的林分结构需求,确定不同立地和林龄时的合理密度,回答“如何造”问题。
应用上述先进实用技术,可科学设计和合理调节森林的数量、质量、分布格局,实现森林多功能优化利用,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开展国家和区域尺度的联网研究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 孙鹏森
森林植被对陆地水资源的分配起着关键作用,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植被与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当前虽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案例,但由于地域差别、对水源涵养功能的认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植被与水的研究仍在低水平重复,各地区孤立进行,难以比较,无法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进行国家和区域尺度的联网研究,即充分发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有关水文基础设施的作用。首先,由于各台站在建设布局上代表了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和地域特色,有利于解决植被与水的地域差别问题;其次,网络中现存大量的测流堰、对比流域等基础设施是中观尺度的成熟水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无须尺度转换,可靠性高;再次,这些水文设施可以与林地水平的实验和示范很好地结合,有利于解决当地生态建设中的技术模式和景观配置问题。
因此,应当联合各部门,摸清当前国家各类台站网络中的水文基础设施的总体数量、运行情况,现有观测标准的执行、数据质量和数据积累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指标进行数据整编并开展联网研究,提高这些水文设施服务于区域植被建设与水资源规划的水平。
森林是“钱库”
实现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 陈幸良
林下经济是一种能够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有效发挥森林“四库”功能的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作为“钱库”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突出作用,作为“水库”通过农林复合模式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作为“粮库”能够提供绿色安全的森林食品,作为“碳库”对储藏和固定碳有巨大潜力。
中国林学会综合众多研究成果,对林下经济做了学术定义,即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
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理念、方法、技术融合起来,突出绿色化、特色化,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