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森林“四库”实现路径专家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4-10 | 9177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比较全球不同区域碳平衡,理解区域尺度上碳循环过程,将区域碳排放与吸收量和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联系起来,可帮助政府制定碳补偿或减缓政策。

碳源/汇的驱动机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氮沉降和气溶胶等因素的变化有关。而通过预测碳源/汇的时间变化情况会发现,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时,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生态系统碳汇的自然驱动力将消失,碳中和能力将不断下降。现阶段大规模植树造林确实对我国碳汇起到重要作用,而随着整体林龄增加等原因,碳汇能力也会逐步下降。

所以,什么时候造林、在哪里植树造林,都需要进行综合区划。当前,亟须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可持续管理系统,把“多数据、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相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解析土壤碳库来源 助力森林碳增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冯晓娟

土壤是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中储量变化最不明确的部分。解析森林土壤碳库的来源和组成特征,有助于明确和预测森林土壤碳库的未来变化趋势。

土壤碳库积累是初级生产者植物和加工者微生物之间博弈的结果。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提供的原材料(光合作用产物)和微生物加工产品(微生物残体)对土壤碳封存的贡献存在差异。在温度较低的北方森林中,凋落物不易降解,容易积累,并主导土壤碳库积累,对这一类森林土壤碳库的管理应加强植物凋落物的保存。而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森林中,微生物加工过程强烈,微生物残体对土壤碳库的贡献较高。要通过调控土壤养分供给等方式,提高微生物对植物原材料的加工效能,增加土壤碳封存。

因此,森林土壤碳库的保护和增汇措施需要考虑土壤碳库的来源和组成特征。

重塑我国森林碳汇的增长曲线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员 朱建华

巩固和提升森林碳汇,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和战略选择,将为抵消不可避免的排放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近20年,我国森林碳汇呈增长趋势,其中森林面积扩增贡献了近50%。但我们仍然要继续行动,使森林碳汇增长与碳排放量下降同步,发挥森林碳汇的“碳中和”作用。

首先是充分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增加森林面积。我国现有各类宜林地数亿亩,最大森林覆盖率可达28%。但如果从现在开始造林,这些新造林的碳汇能力将于2050年左右达到最高后逐步下降。因此必须科学布局造林时间和空间,使新增的森林在2060年前后发挥最大的碳汇作用。

其次需要技术创新等,提升森林净生长量,使每个空间单元的森林逐步提高并维持年净生长量,逐渐增加森林碳汇,并在2060年前后实现动态稳定,适应碳中和目标的需求。

最后,木产品碳库可以为森林碳汇提供安全的扩容空间。森林成熟稳定后,其固碳与排放过程基本平衡,但要科学利用,为新的森林生长和固碳腾出空间。同时,通过加强木产品的回收利用、延长木产品使用寿命,可以延长木产品中的碳储存时间。科学利用还可以有效调节森林结构与稳定性,降低气候灾害等风险,减少因灾害导致的森林碳排放。(文字整理:安璐 彭鹏飞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