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筑绿色家园梦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系列报道之五
生态无国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事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力量,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促进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以国际交流合作展形象
2024年12月2日—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大会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全面参与各项议题谈判,协调推进干旱、沙尘暴、草原等议题立场形成,积极影响《公约》未来目标和战略框架制定。在会场设立中国馆,举办主题展、边会、会谈等,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https://www.forestry.gov.cn/u/cms/www/202501/19223950duor.jpg)
2024年 12月 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中国馆,参会者和大熊猫人偶合影。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中国馆总面积超过 600 平方米,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举办主题为“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的展览,展示“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效与经验,讲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久久为功的治沙故事,并开展系列边会活动。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摄
近些年,中国加强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推动了全球荒漠化治理进程。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国、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为非洲绿色长城、蒙古十亿棵树等倡议提供技术支撑,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和业务骨干。支持二十国集团落实全球土地倡议,推动东北亚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网络走深走实。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连续举办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引领荒漠化防治事业发展。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在深圳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是2022年11月在我国承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以该中心为平台,推动红树林保护全球联合行动。
两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通过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支持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同时,加强与红树林气候联盟等相关国际机构的协同合作。
红树林保护恢复是全球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召开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推进会,沿海五省区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全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了12.45万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
2024年,中国深入开展林草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双边区域合作。
这一年,在成都举办历时186天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我国花卉园艺方面的成就,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和信心。
这一年,在南宁举办世界林木业大会,各国的林业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创新引领林木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和机遇,分享林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这一年,中国同俄罗斯签署跨境保护地政府间协议,与法国、新西兰、西班牙、奥地利、澳大利亚分别签署部门间林草合作协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署保护地和生态旅游合作纲要。
这一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与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结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与加蓬洛佩国家公园、与法国勃艮第国家公园结对。
这一年,在成都召开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制定大熊猫国际合作规划布局,稳妥有序接返回国9批次22只到期到龄大熊猫,运送出境5批次10只大熊猫开展新合作,引发了“熊猫热”。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代表,也是国际交往的“友谊使者”。大熊猫的出境和回国,展示了中国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推进了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交流,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合作是通向未来的桥梁,绿色发展离不开携手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有助于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各国优势互补,共同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全球生态治理的舞台上,中国积极担当、履约尽责,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林草国际合作交流是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近些年,积极推动生态外交,不断深化林草国际履约和国际交流、双边区域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高质量推动林草援外工作。
中国一直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荒漠化防治等多方面展开广泛深入合作。
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合作,积极推动林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不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也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在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中,中国履行责任担当,彰显引领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赞誉。
用中国智慧力量作贡献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北京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024年3月27日,吉林长白山、福建龙岩、江西武功山、湖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贵州兴义和甘肃临夏等6处地质公园正式获批为世界地质公园。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增至47处,继续稳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