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建学习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全面加施护绿行动力——“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 |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 发布时间: 2025-01-24 | 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面加施护绿行动力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系列报道之二

荀子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这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也道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关乎民生福祉与人民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关乎全人类的共同未来。

现代化建设进程上的美丽中国,正用扩绿兴绿护绿的强力行动,在神州大地上织就绿水青山秀丽锦缎,绘出生态文明崭新画卷,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人乐章。

使命如磐,责任在肩。中国林草部门锚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勇担自然保护重任,强力实施护绿行动,不断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

精心守护最美国土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重大创新。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是为了对具有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生态区域进行最严格的保护。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澜沧江边的昂赛-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彭建生摄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国家公园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布局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已建成5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监管、科研监测宣教、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发展、民生保障、矛盾调处等工作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2024年,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发力,取得重要进展。

这一年,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加快提速。《国家公园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这一法案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明确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等核心问题,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分别被表决通过,这是我国首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省际协同立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正在履行相关审议程序。

这一年,5个国家公园建设得到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获中央编办批准,管理机构正式组建运行。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正式印发,其他4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已初步形成。开展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成效评估,评估显示,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藏羚、雪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提升。首批国家公园科研平台、国际合作、社会参与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90%以上;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为75%;科普宣教、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优秀比例分别为70%和80%。国家林草局组织实施科技助力国家公园五大行动,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共建国家公园研究院。

这一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以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和边界范围、实事求是化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合理解决重叠设置问题为目标,协调形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经各省级人民政府确认后,已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网站完成公示。

这一年,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加强。全年开展14批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派发疑似问题点位4.8万多个,并组织现地核实查处整改。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碧海”、“绿盾”等专项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相关工作。

全力维护生物多样性

2024年10月11日,湖南永州蓝山。湘鄂赣粤桂5省(区)在此启动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行动。这5省(区)分布着大量候鸟迁飞通道,开展5省(区)候鸟迁飞通道跨区域联合保护,先行探索候鸟保护跨省协作模式,打造全国候鸟区域协同保护典范。

2024年,我国全面加强鸟类保护,相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推进全国鸟类保护监测示范站建设,“护航”候鸟,“筑巢”留鸟。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2024年,林草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保护管理日趋规范。国家林草局制修订了一批野生动物管理办法,包括完善大熊猫保护相关管理办法,上海、江西、海南等修订公布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同时,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分级分类保护管理体系,构建全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监测水平。

重点物种保护深入推进。推动解决濒危兽类跨境迁徙、栗斑腹鹀保护问题。开展野生动物救助与繁育工作,成功繁育了大熊猫、朱鹮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宁夏、甘肃、西藏等地实施朱鹮、雪豹放归自然,恢复壮大野外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