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塞罕坝”迎来一年中最美时节
初冬季节林海牧羊一群羊可换一辆车
初冬的林带,呈现出别样韵味。
有些枝叶已落尽,枝干遒劲,努力探向碧蓝的天空,有些枝叶刚刚变黄,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申甘林带的刺槐区,大片大片望不到边,不多时,从林间走来一群羊,牧羊人正跟在后面。他告诉记者,养了大约百只。
老乡笑着说,这群羊能换一辆不错的小轿车。“一只羊能卖2000块,一群羊可不是能换一辆好车!”见记者讶异,老乡又进一步解释道。
不远处,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是实时的环境监测,公布着负氧离子含量、PM2.5、温度、湿度等数据;时不时有工作人员在林间劳作,守护着这座建在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培育了10余万亩人工林带
2018年1月9日,《河南日报》以《河南有个“塞罕坝”》为题,报道了民权林场68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民权林场宣教科负责人邓广军站在这片沙土地上,向记者介绍,几千年来黄河在这块土地上的决溢改道,引起了华北平原地理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最近一次黄河改道发生在清咸丰五年六月(1855年),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由渤海湾入海。从此在华北平原上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
为了根治风沙危害,1949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营造豫东防护林带(即民权林场的前身),横贯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淮阳5地的19个县。它像一条绿色长城屹立于沙区中心,有效地封禁了风沙,保护了农田。商丘市民权林场是河南省最大的平原国有林场,地处民权黄河故道中心地带。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民权林场人在“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风餐露宿,硬是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沙丘上培育了10余万亩人工林带,成为民权人民生产生活的绿色生命线,被称为“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之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刺槐林是申甘林带主要树种之一,最大树龄38年
民权林场宣教科负责人邓广军介绍,2018年1月,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后,更名为国有商丘市民权林场,市属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营面积6.9万亩,有林地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