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推进“两山”转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么转化等现实难题。关于生态产品的内涵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评估框架,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影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生态产品是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物质和服务产品。为此,我国多地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价值认识不到位、价值存量不清楚、转化路径单一等问题。科学的价值核算体系能精准地评估出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可以在“两山”转化的识价值、摸家底、助转化等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提升人们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生态产品的定义应考虑三个部分,即良好的本底、有形的产品、无形的服务。“绿水青山”不一定单指优美环境,还可以是“冰天雪地”等其他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总的来看就是高质量的生态系统。在过去,“两山”转化通道之所以难以打通,是因为人们只关注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而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生态调节服务产品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在有的地方又不具有稀缺性,导致人们习惯于无偿使用生态产品,对这部分生态产品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充分认识,不知道生态产品从哪里来、有多少,也不知道生态产品价值是多少钱、有多少生态产品价值可以转化。为此,在提升人们对生态产品价值认知的时候,必须厘清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被称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概念。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可以采用GEP核算技术方法,科学核算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使人们认识到生态产品的价值,并通过政策创新使其转化经济效益。助推人们认识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调动社会组织和普通老百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切实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摸清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伴随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保护自然资源、保证其永续利用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没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自然资源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之中,而实现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算清楚自然资源这笔账。科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该建立包含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在内的科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充分体现生态效益,体现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一方面,可以采用GEP核算指标体系,尤其应该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编制体现区域特点的完整的生态产品清单,通过GEP核算生态系统的最终产品,明确区域内生态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摸清区域内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可以使决策者清楚地了解当地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生产状况甚至是空间分布情况,还可以为“绿水青山”及其所蕴含的生态产品贴上价值标签,成为担保抵押、市场交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