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陕西对黄河有多重要?
从府谷到潼关,黄河在陕蜿蜒700余公里。它的最大支流——渭河,滋润了八百里秦川,使关中平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泥沙。在流经生态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后,大河掀开了泥沙俱下的序幕。数据显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输沙量达16亿吨。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
几十年来,陕西不断探索治理与保护黄河的路径: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小流域”研究……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苦卓绝的故事,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栉风沐雨的执着努力。
时光荏苒,绿进沙退。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
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三秦儿女的共识。
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征程中,陕西勇担使命、奋勇前行。一曲新时代的黄河生态保护大合唱,正在澎湃奏响!
绿色涅槃 黄土高原“换了人间”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一首《黄土高坡》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也唱出了黄土高坡人的辛酸和无奈。
一年四季黄沙漫天。风沙一起,劳动成果顿时化为乌有……步步紧逼的黄沙激怒了黄土上辛勤耕作的人们,也唤醒了他们骨子里的倔强基因。
他们发出千万次的问:到底该咋生存?
20世纪末,在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精神号召下,吴起县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
20年风雨无阻,20年绿染高原。如今,荒凉贫瘠的土地完成了林草丰茂的蜕变,筑起一道“绿色的丰碑”。仲夏,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景象,黄龙县界头庙镇西石林村的水保大户王长贵坚定地说:“我只要能走得动,就要让这片绿色不断蔓延下去。”
延安北边的榆林市也没闲着。
在榆林,席永翠与种树较了许多年的劲儿。
1974年,包括席永翠在内的54名姑娘,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组成了治沙连。靠着一把铁锨、两只手,姑娘们与沙漠顽强搏击。
8年的艰苦劳作,让席永翠的右手小拇指已无法伸直。可是,她无怨无悔。曾经,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她说,与沙漠搏斗可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呀!席永翠回答:“等我老了,就把孩子送去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