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APPLICATION FORM
活动报名
立即提交
ACTIVITY
报名热线
010-64201903
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6-02 | 4336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中国北方迎来了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甘肃张掖地区再现震撼“沙墙”,首都北京黄龙遮天蔽日,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影响。而在两年前的2021年3月,中国北方刚刚经历了过去10年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

  沙尘暴为什么再度来袭?沙尘暴究竟是不是人类造成的?沙尘暴能否“治理”,甚至被“消灭”?这些都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热议。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有之。它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在全球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但可以通过治理,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我们应科学认知沙尘暴,推动跨境全域治理。

  沙尘本天然

  沙尘暴自古有之

  《竹书纪年》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帝辛五年,雨土于亳”,描述了一次降“土”事件。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黄埃散漫风萧索”,表明起码唐朝就有沙尘暴了,而且该描述很接近北京这一轮沙尘天气。

  沙尘暴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过程。气象上具备了起风条件,沙源区具备了起沙条件,沙尘暴就容易发生。

  我国西北地区、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中亚荒漠地区,地表多覆盖天然的沙漠、沙地、戈壁,以及人为叠加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注意:与天然沙漠有不同),这些地方通常植被稀少,一旦冬季的降雪在春季过早消融,没有了积雪的保护,裸露的地表沙物质就很容易随风起舞。此外,北方的农田、草原冬季缺少植被的保护,也容易贡献沙尘。在世界上的北非撒哈拉、西亚地区同样如此。

  沙尘无国界。高适《别董大二首》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二字尽管可能是诗人浪漫主义的夸张,但也暗示唐代这次沙尘暴的规模之大。

  事实上,北京距离蒙古国南部戈壁并不足“千里”。通过卫星影像追踪,近年来很多次沙尘暴的最初起源地正是蒙古国南部。吹起沙尘暴的风是来自蒙古国,但沙源地不仅是蒙古国,也有我国境内的沙漠、沙地、裸地等的一部分贡献。

  如此看来,高适这首诗中相对更有名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岂不正是沙尘暴的绝佳写照——就像这一轮源自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前路”有“知己”,沿途一路裹挟地表沙,肆虐华北、东北,天下无人不识沙尘暴。

  从地质学的视角,沙尘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只是进入到“人类世”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认为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和生态灾难。

  往更早的历史看,沙尘暴一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给人民群众财产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对大自然却“功勋卓著”。千百万年来沙尘的持续堆积,孕育了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地方。沙尘暴在全球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阳伞效应”“冰核效应”“中和酸雨效应”,更重要的则是“铁肥效应”,沙尘带来的铁元素会促进海洋的初级生产,消耗大量的温室气体CO_2,是海洋固碳的催化剂、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