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巨兆强
巨兆强介绍了盐碱地概况,以及我国盐碱地治理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土壤盐碱化是全球生态问题,最后就盐碱地特色农业方向进行了探讨。他提出,要依据盐碱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思路,转变盐碱地改造观念,“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产业体系,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盐碱区三生协调、三产融合、高质量绿色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冯浩杰
冯浩杰围绕滨海盐碱地改良与产能提升技术研究作了报告。他首先阐述了此项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指出滨海盐碱地改良对农业发展等有着关键作用。随后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一是开展滨海盐碱地增碳培肥研究,致力于提升土壤肥力;二是推进滨海盐碱地氮素管理研究,优化氮素利用;三是探索控释钾在滨海盐碱地上的应用,旨在提高钾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为滨海盐碱地改良与产能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盐碱地综合利用实验示范区授牌仪式
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治理模式与产业化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框架。为发挥成员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在全国盐碱地地区转化,协作网正式授牌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阿克苏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敦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松原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土默特左旗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应县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六大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治理经验丰富、成效显著,此次授牌标志着我国盐碱地治理正从技术攻关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甘肃省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殷春
协作网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做好盐碱地治理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殷春介绍了敦煌市盐碱地治理经验,包括农业耕作、物理修复、化学改良及监测等措施,并指出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她强调,下一步将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和技术攻关,联合各方开展技术示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敦煌模式”。
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勇
陈勇分享了公司在盐碱地治理领域的实践,通过成立土壤修复中心、联合专家研发技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已在多地实施治理工程并取得实效。他表示,未来公司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探索公司化治理模式,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标杆,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
吉林沃野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洪德
朱洪德称,自2015年与胡树文团队合作推广试点以来成果显著,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作为新农人,公司将持续扩大东北盐碱地治理规模,深化参与协作网工作,共促盐碱地治理创新发展。
山西顺宏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宋明
宋明提到,在胡树文团队多年的支持下,当地水稻基地已经成为样板田。未来,他们计划将基地打造成国家样本,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转化签约仪式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与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协议,重点推进相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助力盐碱地变身“高产田”。
据悉,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网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国内8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共同组建,致力于盐碱地治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示范。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落实农业强国战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盐碱地治理进入协同创新、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未来,协作网将依托六大示范基地,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