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回顾光辉历程 汲取奋进力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1-06-24
|
54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是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从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到提出“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所取得的创新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勇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1972年北京官厅水库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实施我国第一项治污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到21世纪初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国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作为环保人努力的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从索取资源不考虑环境换取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激化,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从“32字”环保工作方针、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到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试行,到基本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核安全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从1984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六是坚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一贯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已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从早期的环保理念、技术、资金等“引进来”为主,到后来双向交流互动,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环保技术等“走出去”日益常态化。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公约义务,有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