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锤树开花。汤洁摄
秤锤树结果。汤洁摄
秤锤树种子。汤洁摄
“就像我们为了防止某些重要文件的丢失,把它们备份到云盘,生态备份也是一样的道理。”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林业站的工作人员郑爱春向记者解释生态备份的概念,“我们不仅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濒危物种进行了就地保护,还在保证物种不发生变异的前提下通过对濒危物种繁殖进程的干预,对其进行多次的‘复制粘贴’,力保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
其中,最令林业站“护林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秤锤树的生态备份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这种一度被认为已然销声匿迹的珍稀树种开始重焕生机,补上了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记者走进老山深处,通过跟踪秤锤树的生态备份过程,感受老山独特的生态“版权”保护工作。
南京“名片”秤锤树一度缺席老山
历史上,南京是秤锤树标本的首次采集地。1928年,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根据被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建立了新属——秤锤树属。秤锤树属也成为中国植物学家发表并命名的第一个新种属,在我国植物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其后的80年间,我国各地也陆续发现了另外8种秤锤树种,都在南京秤锤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前缀的方式加以区分命名,如四川乐山的肉果秤锤树、浙江建德的细果秤锤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极具生态人文价值的物种于上世纪末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濒危植物,老山的秤锤树更是因为长期不见踪迹而被认为已经灭绝。
“别看秤锤树的种子小,它的果皮厚着呢,得在特定湿度下历经2年-3年才能勉强发芽,条件苛刻得很,”郑爱春指向远处一片荒废的房屋说道,“以前这一带都有人住,居民经常把秤锤树砍了当柴烧,再加上老山自身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秤锤树自身生长缓慢,分布狭窄,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自我更新能力一般,使得秤锤树在这一带几乎销声匿迹。”
如何保护并再一次擦亮这张“生态名片”,是摆在老山生态保护工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树种保护与物种基因“备份”相结合
虽然在对老山的物种排查工作中,浦口生态环境局和农林局等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秤锤树,但也迟迟没有结果。直至2016年,野生秤锤树再一次在老山星甸杜仲林场“惊喜”现身。
“这一片区位于老山深处,人迹罕至,自然环境基本未受影响,这大概就是秤锤树能够在这里生存的原因。”浦口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就地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考虑到秤锤树大多以群落的形式出现,就地摸排掌握情况成了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对这一片的秤锤树都进行了编号,让保护工作实现‘实名制’。”郑爱春向记者展示秤锤树树干上的号码牌。
摸排结果表明,这一片秤锤树群大概有20棵,数量并不算多,但有一棵树龄在200年左右的秤锤之“王”,想要留住这份珍贵的基因“源文件”,不仅要留住物种本身,还得留住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为此,秤锤树的就地保护工作由点及面,不仅围绕这片野生树群设立了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保护区,而且在周边设有多处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同时,核心区还设立了林业有害生物远程智能检测点,数据实时同步至“护林人”的手机。“出现任何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没有时间差。”郑爱春介绍道。
事实上,就地保护依旧不能让“护林人”彻底放心,必须通过物种基因“备份”为老山秤锤树再上一把“锁”。不同于简单的基因复制,秤锤树的生态备份是通过干预并优化其繁殖过程完成的,首先便是从它的种子入手。
“秤锤树的结果率很高,我们一般会优中选优,挑一些新鲜饱满的颗粒,保存在具有恒定湿度的砂石中2年-3年后,即可入土种植,这是秤锤树生态备份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将秤锤树种子的发芽率一下从10%提升到了70%。”郑爱春介绍道。
针对秤锤树的后期培育,浦口区为秤锤树的生态备份规划了专门的种植试验田并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待发芽区、发芽区、移植区等,当下已初见成效,这让秤锤树的生态备份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引进“移民”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
下一步,浦口生态环境局将持续跟进秤锤树的保护和备份工作,还计划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如南京椴等更多的地方性物种的保护工作中。“当下的老山涵养着将近2000种不同物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大有可为。”浦口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老山还在积极探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拓展物种基因库的整体容量。“我们的试验田并不只有秤锤树。”与秤锤树种植试验田隔路相望的一块种植区里,整齐的小树苗等待移植。郑爱春介绍,“遴选的‘土著’物种和引进的‘移民’物种,共同丰富着老山的生物多样性。”
呵护老山,谁的责任都不能少。据了解,浦口生态环境局牵头,与浦口区检察院、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