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分支机构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Free course or class
传承民族文化 繁荣生态文学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1-06-23 | 58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叶梅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2020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几年前,我曾与青海作协主席、著名的藏族女作家梅卓共同受邀,就黄河、长江的生态保护进行过一次对话。梅卓说她的父老乡亲将雪山化作的涓涓溪流奉为神灵,有着休戚与共的深挚情感,从不敢用任何身体和精神的不洁去亵渎流水,正是青藏高原人民对三江源的世代守护,才有了大河甘甜,奔流到海。


三峡一带的人们敬畏江河山川,认为万物有灵,面对大自然甘守相关禁忌,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若干规则,如禁止污染水源;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猎杀怀孕的母兽和幼兽;每年1月至7月不准打鸟、不准捕鱼等。在今天看来,这些禁忌大多并未过时,尤其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借鉴,更值得我们写作者深入开掘和再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返朴归真,重新审视自我,观察生态,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我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而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不能因为短短几百年的物质享受及挥霍而断送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环境报社的支持下,我亲身体验到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见证了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变化。但勿庸讳言,我也时常观察到不容乐观的城市空气质量、水资源的匮乏及透支、垃圾和污水处理尚未形成严格完备的全民可操作性流程、时有破坏环境的现象被曝光等。我们不能不正视,仍有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生态意识及生态观念更需大力倡导、朝着绿色生态不断丰富提升。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更应面对这些生态矛盾和问题,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瞻顾和思考的未来,做时代的先行者。如何以文学的方式真实记录不同时期的万千生态,再现环保过程中的冲突和曲折,彰显人民群众及环保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精神追求,探求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创作出更多源于生活,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振聋发聩之作,仍需我们不断艰苦努力。

“繁荣生态文学 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发言摘登

我研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十余年,目前正在从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的撰写和《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大系》的编纂。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我主要有以下观察思考:第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容置疑、不容忽视的成绩;第二,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生态忧患意识和为大自然复魅的努力特别鲜明;第三,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启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文明类型;第四,相对而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西部作家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更倾向生态写作,倾向于本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当然,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至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科学精神不够严谨,生态整体观不够成熟,许多作品艺术魅力不足等。但是,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学必然会越来越繁荣壮大,涌现越来越多的精品力作,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汪树东(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界经常会提到两个概念: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我在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长期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价值出版”的概念。在我看来,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是出版机构都必然追求的理念,而“价值出版”则倾向于思考生态文化出版的价值逻辑,什么样的生态文学作品算是经典的,富有价值的?

在选题的规划上,我们更倾向于生态意识、理念和价值更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追索与表达,出版一些真正具有人文品质和自然生态价值观的作品;在价值传达上,我们倾向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力求在各环节充分融入环保理念和生态观念,以优质内容加上出版环节精妙呈现,最大限度地将生态文学的价值传递给广大读者,引起共鸣和深思;在图书的立体传播上,我们实现了全球品牌、内容、渠道、人力与资金资源的“一体化”集约调配,形成了“全球组稿,中英共版,国际发行”的全球出版传播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愿与各方加强合作,为繁荣生态文学出版,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努力!

——汤文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人民文学》杂志关注、推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由来已久,通过这一领域的作品表现生态责任、生产方式升级理论的反思,表现既有的工业和科技反思、消费文化批判、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等特质,一直是我们的编刊传统。尤其是2014年,《人民文学》与《南方文坛》联合青海湖诗歌节组委会、青海作协,在青海举办的青年作家批评家峰会,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高原、环境、生态、自然,倡导生态文学和自然写作,并成为此后《人民文学》的编刊重点之一。

2018年,《人民文学》专门开设“自然文学辑”栏目,倡导具有中国自然诗学传统的生态文学写作。有9个语种的《人民文学》外文版,目前也策划、翻译出版了以“中国自然文学”为主题的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中国生态文学具备了广阔话语空间。面对不断更新的本土经验与全球环境,如何找到中国生态文学的新特质、新形态,也许是我们文学人的新课题,出发的新起点。

——李兰玉(《人民文学》副编审、生态文学栏目负责人)

文学助力建设壮美三江源



◆梅卓

  青海省作协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  

青海是三大江河发源之地,是青海云杉、雪莲、冬虫夏草等高寒植物生长、绽放的花园,是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雪豹、湟鱼等珍稀动物栖息的生命净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守护的家园,是多元文化的精神原乡。

在藏族人的自然观中,许多山峰和河流都是人格化的神灵,“神山圣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爱惜山水,视它们为神仙眷侣,是有着男女性别、爱恨情感的生命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禁止在神山圣湖及寺庙周围乱砍滥挖树木、花草、药材,捕杀动物,禁止在泉水中洗衣濯足等。

这些禁忌实际上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具体体现。这种生态、生命、生存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与“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正能量精神的弘扬高度契合,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今日的青海大地,“千湖美景”再度归来,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藏族古老谚语中的“牦牛发祥之源、羚羊繁衍之地”重现壮美源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天地者,生之始也”,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母体,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

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能拒绝山川河流、青山绿水的呼唤。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作家们始终在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学作品就以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为己任,在青海文学宝库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

草木蔓发,春山在望,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青海作家使命在肩。大自然启示我们山容海纳、宇量深广,让我们投入到大地的怀抱,感受雨露来临时的悸动,秋天收获时的芬芳,更好地去描摹自然的流光溢彩,更好地去书写生活的意气风发,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三江源注入更加鲜活的文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