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辽宁、宁夏、河南、山东、重庆、四川6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印发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内蒙古、西藏、青海3省区启动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布实施新版《造林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制订印发退化林修复、乡村绿化、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国土绿化质量评价,完成黄河流域林草植被适宜性评价、林水关系研究,夯实科学绿化理论支撑。
这一年,城乡绿化美化成果惠及全民。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19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覆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年前的39.22%提高到现在的42.69%。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大力实施乡村“四旁”绿化,完成“四旁”植树3亿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
义务植树持续深入开展,以全民行动推进国土绿化。近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形式不断创新,建成全国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逐步实现“一张图”。全民义务植树网2017年正式上线以来,劳动尽责项目活动总数6246个、已结束6232个,捐资尽责项目活动总数255个、已结束166个。其中,中国石油“我为碳中和植棵树”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9万人次。
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畜平衡示范区管理试点、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种草改良落地上图不断推进。完成1.87万个草原样地综合监测任务、首批11个省区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工作,建成30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开展全国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全国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国家草原公园试点建设等。
湿地保护修复扎实推进。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14个、湿地生态保护补偿项目48个、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91个。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保护古树名木丰富了科学绿化的内涵。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散生古树中树龄超500年的有6.82万株。
2023年,我国建立了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档案和数据库,建成了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开展“春风”专项行动,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先后举办“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第二届全国古树名木摄影大赛等,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有所提升。
组织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
生态保护修复,要重数量,更要提品质,注重数量质量并重、存量增量并举,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我国森林面积34.6亿亩,森林蓄积194.9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4.02%。同时,全国森林资源中,树龄相对年轻的中幼龄林占全国森林面积的一半多,每公顷蓄积仅为全国森林蓄积平均值的2/3,提高中幼龄林蓄积和质量的空间、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林草生态建设已进入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扩面增绿要继续,提质增效是重点。近年来,我国把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上重要日程,作为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生态保护修复攻坚的重点行动。
2022年8月,国家林草局在河北承德召开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要求及时将国土绿化重点从注重增加面积转向面积与质量并重,并将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着力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2023年,以精准抓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为重点,一系列工作全面展开。
——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建设一批示范模式林,打造全国先进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措施。
——加强试点工作保障。出台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专家衔接机制,组建专家委员会,形成了由5位院士领衔、102位专家组成的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专家队伍,召开专家研讨会及座谈会、试点启动会和现场推进会。
——落实试点单位和任务。在28个省份和6个森工集团确定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368个,安排任务271万亩。
——总结推广试点模式。发布149个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模式。各地选择典型森林类型,建设示范模式林。江西省总结出人工杉木林大径材经营模式、闽楠天然次生林提质增量经营模式、杉阔混交林大径材经营模式等14个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模式。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打造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异龄复层林经营模式、白桦天然次生林目标树经营模式。浙江庆元县打造“杉木+楠木+林下经济”立体复层林经营模式、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模式。陕西宜川打造高密度人工油松林近自然经营模式。海南岛东林场打造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精准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精细化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正释放出巨大潜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实施生态攻坚,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壮举。今日之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