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道路
来源:国家林业局和草原局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0-10-13 | 2178 次浏览 | 分享到:
       绿意盎然、林草葱郁,牧草青青、牛羊肥壮。
  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曾经“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内蒙古多伦县,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避暑胜地……
  中国荒漠化防治,创造了无数生态奇迹!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成就背后,又有怎样的核心密码?
  科学思想引领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在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事业”、“生态文明之基”定位荒漠化防治工作,凸显了荒漠化防治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开辟了新境界、迈上了新台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2020年1月,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自己青年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古代埃及衰落、楼兰文明湮灭等古今中外的案例警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