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专家表示,应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色,综合考虑绿化的经济性、适宜性、可靠性,科学开展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必须坚持系统思维。
“城市绿化是一种长期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要纳入城市规划。”王成表示,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生态空间的底线思维,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老百姓品质生活留足生态空间;另一方面则应加强统筹协调,规划、城建、园林等部门联动,构建多方参与机制,编制专项规划,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程序,科学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系统工程,系统谋划。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认为,从百姓身边的小游园和微绿地,到城市道路增绿、滨水两岸添绿,再到新建一批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借由绿道串联,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只有坚持统筹规划布局,才能促进城市绿色空间均衡布局、结构完整、连接畅通。
山水林田湖草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王忠杰认为,推进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应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构建系统完整、城乡协调、内外联通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要以建设健康生态体系为主线,实行全域一体化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推动城乡绿化均衡性发展。”
——城市绿化,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走进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银杏树林、元宝枫、白蜡、黄栌等彩叶树种五彩斑斓,秋意盎然。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魏多介绍,森林公园里种植了许多乡土植物,它们节水、耐旱、好管理,特别皮实,一些开花品种可以从春开到秋。
专家介绍,北京常见的乡土地被植物,如野菊花、二月兰、沙地柏等,能用叶子在土地上覆盖一层“绿膜”,对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滞纳杨柳絮、净化空气等有很好的效果。
“乡土树种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更能适应当地环境。”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龙岳林说,城市绿化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地块特性及局部小气候,选择适宜树种。
“科学选树、科学种树,才能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石家庄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绿化应遵循科学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草种等,还要“以水定绿”,根据水资源的情况选择绿化方案。
“除了满足人的需求,还要给动物留下栖息空间。”王成建议,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种植一些食源树种、蜜源植物,还可以通过适度留野等方式,营建鸟类等野生动物取食、栖息环境,真正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绿化,得讲节俭务实原则。
“要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搞绿化,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等各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龙岳林表示,城市绿化应坚持节俭务实原则,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违背科学规律和急功近利的行为,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
在北京市西单商圈的购物广场“更新场”,草坪上冷季型草和委陵菜等野生草交替布置。“早熟禾、高羊茅等冷季型草整齐美观,但耗水多、养护成本高,适宜在重点区域少量使用;委陵菜的枯草期比冷季型草长,但无需施肥、生命力强。二者按照一定比例布置,能够优势互补。”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李战修介绍,冷季型草和野生草的混播方式已在不少园林绿化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将强化督导考核,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导各地落实科学绿化理念,杜绝人工造景、“大树进城”,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各地科学编制、修订和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园林绿化标准体系,强化园林绿化项目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等全链条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服务品质。
激发城市绿化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今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号令。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美丽城市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江西萍乡市通过治水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提升城市品质。图为萍乡市玉湖湿地公园。李桂东摄(影像中国)
当前城市绿化从追求快速变绿、景观亮丽向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生态质量和人与自然和谐转变。专家表示,宜居城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空间载体,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健康安全、优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夯实高品质生态支撑,绿色成为城市底色。
“拆掉围栏后,每天不用再绕路,直接从公园林荫道穿行回家,这是我们的‘最美回家路’。”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居民王女士说。北京市近年来打造无界公园,王女士家门口的长春健身园、巴沟山水园与周边融为一体,一抹绿色触手可及。
江苏苏州在古城街巷改造、新城绿化建设中,因地制宜用苏派盆景艺术装点城市街头、美术馆、博物馆,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独具苏州特色的景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