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建学习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一文读懂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内容
来源:公益时报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5-03-07 | 11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参与儿童心理服务提供了依据。


与此同时,不以心理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同样也需要关注心理,并且将相关内容纳入到项目中——只要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困境人群,其困境从来不是仅靠物质的改善来改变的,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


四、需要认真对待的时间节点:乡村振兴迎来大考


报告: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说明:报告在“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之所以在今年要开展评估,是因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规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2025年正是第五年。


《意见》同时也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2021年以来,在民政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那么,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大考即将到来。


五、需要积极应对的重大变化:教育政策引领公益方向


报告: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


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说明: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公益一直是公益慈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更是个人、企业捐赠的主要方向。做好教育公益离不开对教育政策的理解,而教育政策的变化则会直接影响教育公益的方向、路径。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教育公益越来越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软件建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向义务教育之外的婴幼儿托育、学前教育、大学教育。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从收费到免费,将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对关注“婴幼儿托育、学前教育”的公益慈善力量来说,意味着利益相关方、项目取向和重点的变化,需要提前规划应对。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报告强调,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教育);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城镇化);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民生保障)。十大任务中的三项任务都涉及流动儿童,这将有力的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实际上,2024年,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提出了到2026年和2035年的目标。其中强调完善流动儿童保障措施,加强关爱服务,持续缩小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差距,推动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更加公平、便利、优质的服务。


2025年,正是落实《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的关键一年。


六、值得重点投入的关键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报告: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金融)


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提振消费)


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镇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说明:报告从金融、消费、城市建设、民生等多个角度对应对老龄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目标,显示出政府对养老工作的重视,也为企业、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参与养老工作,为老龄人口提供多元化服务指明了方向,例如居家养老服务、照护服务、适老化设施建设、助餐服务、康复服务等。


既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又可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值得大家重点投入。


七、需要把握的应急救灾重点: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报告: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说明:2024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能力”。与之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不仅力度进一步加强,而且增加了强化基层应急力量的要求。


对于从事应急救灾的社会组织来说,需要将力量投入到基层应急力量的建设,支持在地化、社区化的应急救灾队伍,把工作做在平时,当灾难来临时才能第一时间投入应急救灾中。


刚刚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提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以及有条件的村(社区)可以单独建立或者与有关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有效发挥先期处置作用。这一要求为救灾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指明了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