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建学习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一文读懂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内容
来源:公益时报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5-03-07 | 997 次浏览 | 分享到: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在今年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任务?报告中的相关论述会对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企业公益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乡村振兴、教育、养老、救灾等不同领域,社会力量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一、需要特别关注的宏观背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报告: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好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更好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


说明:“十四五”规划收官,意味着国务院各部门将面临规划中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的考核;“十五五”规划编制,意味着要确定各领域未来五年的任务目标和受重视程度。


这一切将化为2025年相关主管部门的压力与动力,并传导到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领域。具体来说,下列目标值得关注:


整体来说,要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发展慈善事业。


社会组织方面,到2025年,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达到1250万人,社会组织固定资产达到5900亿元,获得3A(含)以上评估等级的全国性、省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占其登记社会组织比例达到25%,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无不良信用信息记录的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比例超过80%。


主要任务包括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完善社会组织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组织登记;健全社会组织监管体系;提升社会组织执法水平;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慈善事业方面,主要包括积极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发展;规范发展互联网慈善等。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健全慈善表彰制度,鼓励社会公众、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激励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督促指导互联网募捐平台透明化、规范化发展。


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方面,《“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预期性目标为200万人,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覆盖率的预期性目标是80%。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当下“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职责。在这一背景下,“十五五”规划中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方面的目标任务会如何确定,需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工、社工机构等格外关注。


二、需要引起重视的工作定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报告: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说明:报告中关于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的直接描述,与2024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是一致的,说明了政策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一工作是作为十大任务第十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之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部分。这一安排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致,而在2023年及以前一般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


连续两年被置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之下,说明这并不是偶然性的安排,并且有可能变成长期认知。对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来说,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取向;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本身不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否则必将成为严格监管的对象。


三、需要及时调整的关注重点:从物质丰富到心理健康


报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兴国)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治理)


说明:与2024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25政府工作报告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5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更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2024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心理方面的表述,而2025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工作内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更提到了目标和价值取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上述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社会面临着心理问题的挑战。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都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毋庸置疑,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更偏向于物质帮扶,从硬件角度解决社会问题,在心理服务方面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