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严格执行除治清理“六个一”质量标准,281个乡镇(林场)推行专业除治队伍3—5年绩效承包和资金拨付与质量成效挂钩模式,落实村组干部及护林员“陪伴式”监管制度,形成全程安全质量监管工作闭环。浙江开展“分片轮转制”省级除治质量抽样检测,形成“问题发现-定点整改-销号验收-抽检复查”的闭环管理机制。福建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约谈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木监管工作的通知》,实行疫木采伐、运输和除害处理全过程闭环监管。
(四)加强疫源管控。一方面,外防输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口松材线虫发生国家松木植物检疫要求的公告》,对7个松材线虫病发生国家进口松木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退回、销毁19批进口松木;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加强国内进口松木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内防扩散,公安部连续2年组织开展“昆仑”专项行动,指导全国公安机关侦办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相关刑事案件;国家林草局建立检疫案件线索常态化报告制度,强化疫木源头管理。各地组织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全国共查处跨省违规调运松材线虫病疫木案件114起。沪苏浙皖签署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互认互通公告,实行沪苏浙皖省市间“一次提出检疫要求、一年有效”的便利化服务。
(五)强化支撑保障。中央财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资金从10亿元增加到12.5亿元,重点支持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提升重点地区防控能力。积极推进“揭榜挂帅”项目研究,在早期检测早期救治、新型药剂、遥感监测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动态调整防控技术措施制度,根据科研成果修订印发《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2年版)》。依托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成并推广应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实现疫情监测精准到松林小班、疫木除治管理精准到单株松树。贵州、辽宁出台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广东形成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征求意见稿),并纳入2023年省人大立法计划。辽宁恢复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独立法人及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优化调整木材检查站并赋予森林植物检疫职能,加挂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牌子,进一步提升检疫监管能力。浙江坚持数字赋能,开发“数字森防”应用场景和手机 APP,实现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推动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全省首次实现疫情“五下降”。
三、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疫情仍在扩散,控增量难度较大。2022年新增的9个县级疫情、17个乡镇疫情,主因是检疫监管能力不足,人为传播为主。二是发生基数大,减存量任务艰巨。疫区、疫点数量分别占全国行政县区和行政乡镇数量的24.70%、13.56%。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仍有8个,病死树数量超过100万株的省份仍有2个。三是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压力大。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疫情面积新增加1.31万亩,病死树数量同比增加1.93%。贵州梵净山景区周边3个疫区病死树数量同比增加2.69万株,增幅超过150%。安徽黄山病死树15株,呈多点散状分布,周边“8镇1场”仍有2个镇发生疫情,威胁风景区松林安全。山东泰山仍存在疫情传入风险。
(二)防控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科学防控理念落实有差距,统筹预防和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与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力度不够。二是创新驱动活力不足,科技突破难度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目前仍需坚持以病死树清理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执行难度大,成本高,财政投入压力大。三是问题短板突出,缺乏高精度卫星影像制约了大面积应用遥感监测发现疫情,疫木流失造成疫情扩散,山场除治质量不高从根本上影响防控成效。四是部门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林长制为抓手压实防治责任,切实发挥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大遥感监测力度、提升早发现能力,开展疫源管控行动、严防疫木流失,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区域疫情精准治理、坚守生态安全底线,全力完成“十四五”攻坚行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