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自2021年7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据悉,该《指南》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引导健康、活力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生命共同体,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5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涵盖三大服务要素
在具体规划中,城市社区生活圈可以构建5-10分钟社区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前者宜结合城镇居委社区服务范围,配置城镇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儿童的基本服务要素;后者宜基于街道社区、镇行政管理边界,配置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
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的主要功能,包括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内容。其中社区服务可细分为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它(主要是市政设施)等八类。按配置要求,可分为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等三种类型。
其中,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包括提供多元社区服务、塑造宜人空间环境等。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等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依托各类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绿道、小微公共空间等,构建覆盖均衡、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多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根据活动类型和人群特征进行设计,营造尺度宜人的活动场地和丰富的活动设施,满足社区文化表演、小型展览与集市等活动需求。
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方面则倡导契合社区发展的新需求,配置面向不同人群、体现创新性和多样化的服务要素,不断探索、迭代优化。如共享办公、居家办公等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空间;提升素养、陶冶性情的青少年活动设施;主题型、专业化的文化展示场馆和体育运动场馆等。
场所营造可植入人文、美学、艺术等元素
该《指南》强调,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根据不同社区特征,结合资源禀赋,注重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元素,加强分类引导、差异管控、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住房、休闲和交往场所等,塑造社区独特魅力。
在要素布局方面,《指南》明确,强化服务要素功能关联。将功能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共享办公、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与商业服务业用地混合布局,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医养结合、文体结合。以慢行网络链接服务要素。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社区生活圈空间结构,通过慢行网络加强就业、居住、社区服务、生态休闲等服务要素之间的有机串联,设置活力界面和休憩设施,优化绿化环境,提升出行体验。
《指南》提出,深入挖掘社区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资源,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可植入人文、美学、艺术等元素。提升街道、广场空间的舒适度与场所感,推进无障碍和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明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