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浙江杭州:乡土专家以智带富 竹林变身“绿色银行”
来源: |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 发布时间: 2025-04-15 | 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江杭州“科技+共享”双引擎
乡土专家以智带富 竹林变身“绿色银行”

以往的雷笋是在春雷与春雨的催醒下破土而出,但在覆盖技术的科技加持下,春笋冬出、春节抢鲜的雷笋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农业的致富密码。但是,如果技术不到位、经营不当,或者遭遇灾害性天气,将会造成竹林衰败、颗笋无收。

为让竹林健康生长,成为竹农共富的“绿色银行”,浙江省杭州市林业乡土专家们以一带十,更新技术、翻新服务、联农带农,在科技传播、农时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辆直通车保品质

太湖源镇是“天目水果笋”的主要产地,天目水果笋品相白嫩、味道微甜、个头壮。为持续提升“天目水果笋”品牌效益,林业乡土专家林汉良以科技提品质,建立3000亩测土配方标准化基地。自主购置配备“农技直通车”,培养3名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专班,以太湖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开展农技直通车主动服务、民呼必到,常年服务于竹农,2万公里行程、1000余次测土服务、每年不少于10次的技术培训,让竹笋产量、质量稳定的同时,化肥用量直降两成。

如今,直通车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的医院、移动的学校、移动的仓储”,让笋农享受到不出村的科技服务。林汉良还积极探索新科技应用,目前已打造光谱检测仪、类脑算法有机结合的“直通车3.0”,他说:“每片山的土壤有差异,‘直通车3.0’将更快更精准,真正让农民种出好笋、卖出好价。”

一块“试验地”解民忧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去年秋冬杭州遭遇了连续43天干旱天气,给雷笋的覆盖技术出了一道难题。“干旱情况下覆盖、浇水是个技术活,弄得不好砻糠覆盖层不增温,麦麸会腐烂就出不了笋。”乡土专家罗德法专门辟出一块竹林地进行试验,找到了浇水后覆盖层有温度、底层麦麸不腐烂的覆盖诀窍,并将验证成功的技术推广给社员农户。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验证现场,罗德法可以时刻关注各产区生产情况,精确判断覆盖笋时间,及时分享给社员和笋农,以错开外地笋期实行差异化发展,让社员农户在覆盖时间、厚度及湿度控制过程中没有走弯路,覆盖笋亩均产量15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取得了抗旱、保笋预期。

一张“共享网”助共富

乡土专家竺国平自购无人植保机、自建保鲜冷库等让社员和农户共享。“眼看干旱带来损失,将周边农户的喷灌接入我的肥水一体池或其他农户的水源,大家联合起来,抱团抗旱。”竺国平说,“村里200余亩覆盖笋联通共享,大家都有收入,赶上了春节市场,卖了好价钱。”

笋作为鲜品,销售是笋农的一大烦恼,竺国平利用自身稳定的社区销售渠道,扩大社员、农户货源,让鲜笋从竹林到餐桌不超过6小时。同时,他还组织邀请省、市公益直播机构和网红播客,到农户基地进行开放直播,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种植环境和竹笋品质,帮助农户销售。

近年来,杭州市已有215人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林业乡土专家,并建立22个林业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示范点。“这些乡土专家懂技术懂经营,善钻研、知实情、识农时,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头作用,让技术扎了根、经验生了芽。这就是青山变金山的核心密码。”杭州市林科院负责人介绍,在乡土专家的带动下,临安区积极打造天目雷笋共同富裕联合体,带动5个合作村平均增收77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从移动实验室到共享云平台,从林间课堂到数字社群,乡土专家们用“一人传一技,一技兴一业,一业促共富”的实践,书写着“以智带富”的新时代山乡巨变。(雷亦晨 冯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