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多方参与共襄生态文明盛举——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纪实
来源: |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 发布时间: 2024-10-22 | 15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多方参与共襄生态文明盛举

——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纪实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3年来,为推进多方参与共建国家公园,属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为协同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开展合作保护行动、提升入口及园区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科研院所发挥科技特长,助力国家公园属地社区共享生态红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以愈加成熟的志愿服务品牌展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全新内涵……

各国家公园持续探索创新多方参与机制,广泛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法律赋权参与国家公园决策、合作治理等,保障国家公园建设科学化、有效化与可持续化,为公众提供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生态产品创造更大可能。

在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中,通过不断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各方广泛、深入参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科普宣教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国家公园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体现了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属性,助力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目标。

三江源国家公园:

高原巡护守好纯净水源

雪山巍峨耸立,顺流而下的河流相互交织、纯净无瑕。

这里是青藏高原腹地,有“中华水塔”之美誉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这片神圣而脆弱的土地上,每一滴水都承载着滋养万物的使命。作为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它的纯净关乎着每一个人的饮水健康。

“2021年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利华沁源品牌共同启动了‘三江源·沁源行动’。3年多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加入沁源行动,来到三江源,深入村社一线、走到河水源头,参与水源地保护,守住纯净的三江之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晁世海介绍。 

生态管护员巡护水源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点保护行动之一,要求管护员对重点河流、湖泊、湿地等水文资源进行清洁和保护,对水源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监测管理。

东周群培是个地道的康巴汉子,高中毕业后参与生态保护工作,至今已20余年,是千百名三江源在地环保人的代表。

他是巡护员、培训老师,也是自然讲解员。平时,他与当地居民一起定期巡护泉眼、拾捡废弃物。在他的带动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成功推出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零废弃社区”。在三江源的游客或自然体验者面前,东周群培又化身自然导师,带他们感受三江源风土人情,给他们讲解生态保护故事。

项目实施以来,“三江源·沁源行动”支持国家公园范围内16个试点村、5000余名生态管护员开展水源地巡护和环境清理活动,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对管护员进行集中培训,从法律法规、野外巡护培训、野生动物救助、垃圾分类等多个方面提升管护员专业素养。

同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保护站点、偏远地区中小学和青藏公路沿线驿站,建设了34座“沁园水站”和21座“零废弃”宣教点,在改善当地管护员、群众和游客健康饮水条件的同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号召社会公众参与到保护水源地的行动中来。

多年探索,“三江源·沁源行动”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政府、企业与公益组织,共同发起这场保护水源的绿色革命,越来越受到三江源农牧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关注和支持,成为社会力量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共享共建的有益尝试,是探索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多方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行动的推动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保护水源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活在园区内的牧民们成了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些细微而持续的变化,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让三江源之水更清澈。

大熊猫国家公园:

探索社区持续受益的社会公益机制

新的一天,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老河沟园区热闹而忙碌。甘玉波接到访客的预约电话,立刻在生态导赏员微信群发送预约报备信息。魏晓华带领预约访客准备上山参观。

甘玉波和魏晓华是老河沟园区周边社区村民。2022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平武县林草局的指导下,高村乡政府与桃花源基金会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开展生态导赏员培训,学习内容包括动植物知识、历史文化背景、野外应急等。现在,包括甘玉波、魏晓华二人在内,当地有138人通过考核上岗成为生态导赏员。

为何要设立生态导赏员?他们需要承担什么工作?这其中的故事要从老河沟园区的“身世”谈起。

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是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探索,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发起,在22位企业家共同支持下,成立了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后更名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成为引入社会公益资金、支持保护地管理建设的平台。

老河沟园区前身是国有林场,后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旗舰物种大熊猫重要栖息地,不仅需要持续的人力、物力投入,还要探索因地制宜的管理新模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