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记者手记:在陆海新通道上,有这些生态之美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3-11-06 | 91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小字号

在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赴广西、云南、贵州采访期间,哪些事让我印象深刻?

细数一下,既有在广西时,亲眼看到北部湾港巨大的吞吐量以及现代化程度;也有在云南时,看到中老铁路为沿途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还有在贵州时,参观“数字丝绸之路”时,对于未来数字产业的规划与展望……

除了这些本就是采访的重点外,仔细琢磨,还有一处细节在我脑中久久萦绕,便是这一路上的生态之美。

广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北京飞到南宁,下了飞机,我的耳边便传来了广播声:“绿城欢迎您。”

“绿城”是广西首府南宁的别称,我查了查资料,南宁先后获得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这个称号时,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2.15%,称为“绿城”当之无愧。

南宁的“绿”是广西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达62.55%。我们坐着大巴车从广西的一座城市到一座城市,高速公路两侧多见青山,山上遍布着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树林,郁郁葱葱,湛蓝的天空衬在它们的背后,好像一副副精美的油画。


广西层峦叠嶂,郁郁葱葱。 人民网 严立政摄

广西层峦叠嶂,郁郁葱葱。 人民网记者 严立政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林业生态也为广西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国际合作交流机遇。今年上半年,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完成3927亿元,同比增长19.42%。近年来,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盟林业合作研究中心,广西与亚洲、非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油茶、桉树、松树等林业科技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告别广西到达云南,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乘着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列车,我们从“春城”昆明一路驶向坐落于西双版纳州的中老边境磨憨口岸,一路上的热带风光美不胜收。但更加让我心心念念的是,此番前往会不会看到野象呢?因为在来之前,云南频道的同事便告诉我,这里不久前曾经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野生亚洲象组团泡澡降温解暑。何有刚摄

在云南,野生亚洲象组团泡澡降温解暑。何有刚摄

我感叹这一路上都没有看到它们的踪影,云南的同事打趣道:“没看到是最好的!”因为野象具备一定的攻击性,靠得太近反而有危险。

听到这番话我并不感到遗憾,反而很赞同,不同物种能够在同一片土地互不打扰地生活,便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一路的采访中,我了解到这里的人为保护好亚洲象和它们的栖息地做了许多努力:

比如,在中老铁路建设选线早期,建设者们采用卫星图像识别、资料收集等方法,确定了亚洲象保护区域,最终敲定中老铁路铁道线路的走向。并且还专门设计了亚洲象迁移通道,满足它们日常的活动与迁徙所需,在一些路段设置声屏障,降低噪声对于亚洲象的影响。

在磨憨旁边的一个村庄,我向当地的村民问起是否见过野象?村民便向我们介绍起了当地的巡林机制,当地的村委会从村支书到每个委员,要轮流执行巡林任务,每个月至少会巡两次,发现象群时及时报告,避免人象冲突。

据了解,经过4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活动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野生亚洲象数量在不断增长,1976年,云南野象数量仅剩下不到150头,到现在,野象数量增长了1倍多。

贵州:产业融合绿色发展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贵州,我在这里看到的,是现代产业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绿色发展。这个被群山“包围”的省份,近年来已是大数据“天然良港”。依托大数据等数字产业,贵州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大数据企业纷纷选择贵州?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关键的一笔是基于贵州的良好生态——气候宜人,节能减耗;清洁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全产业链发展。

贵安超算中心内的机房。人民网 阳茜摄

贵安超算中心内的机房。人民网 阳茜摄

如今,贵州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华为云全球总部已落户贵阳,为全球27个区域提供云服务;中国电建贵阳院在海外设立6个区域部,正在建设数字化生产设计平台;贵州白山云成为国内领先的边缘云服务提供商之一,已经开拓亚太、中东、北非等海外市场,建成1400+边缘节点,遍布海内外240余个城市。

在贵州的群山之中,“中国天眼”正在凝视着宇宙。这个依托贵州天然地势建成的大国重器,正在大数据产业的加持下,帮助人们揭开更多宇宙中的神秘面纱。例如,贵州大学省部共建的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这是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建的实验室,以协助破解“中国天眼”面临的部分科研难题。

实际上,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也正与生态保护事业螺旋上升。贵州的各级自然保护区正在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利用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如今,生态保护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密不可分,这趟行程,能够有这么多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的见闻,让我更加坚信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好。

(责编:方经纶、贺迎春)

(责编:王志军、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