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塞罕坝 王龙摄
2022年,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踔厉奋发,在推进科学绿化、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城乡绿化等方面勇毅前行,取得新成果,书写了大美中国绿色新画卷。

科学绿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化科学绿化理念,推进行动落实。一年来,生态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全国绿化委员会编制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科学开展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科学绿化年度重点工作。执行春季造林周报制度,通过《林长制简报》通报等形式督导各地抢抓林时加快造林进度。全国完成造林574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0.9%。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印发《国土绿化项目作业设计管理规定(试行)》,建立国土绿化项目作业设计合理性评价制度。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70个,启动第二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20个,制定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指南和成效评价办法。推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组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地调研及蹲点调查,形成专题报告,编制典型模式及案例选编。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落地上图。严守耕地红线,审核确认2021年造林完成任务上图面积,作为法定数据提交国家统计局,彻底转变了传统的造林数据统计方式。2022年首次实现造林计划带位置申报、带图斑下达,彻底改变了无依据下任务的做法。推动印发《造林绿化落地上图技术规范》,优化升级国土绿化落地上图系统。
解决未来“在哪造”的关键问题,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全国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初步掌握全国造林空间底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推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妥善解决农田防护林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制定《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确定退化林判定标准和修复措施,编制全国退化林修复规划。推动印发《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2022年)》,制定《“十四五”全国珍稀林木培育实施方案》,优化珍稀林木发展布局,规范项目管理。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植被适宜性评价和林水关系研究。
强化国土绿化制度建设,推动印发《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定办法》。制定印发营造林领域标准体系,修订完成《造林技术规程》《乡村绿化技术规程》。推动印发《科学绿化气象保障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对国土绿化工作的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

精准治理
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以减轻灾害损失、促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林长制为抓手、压实防治责任,统筹抓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支撑。
推进实施“一种一策”精准治理,国家林草局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推动印发《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2版)》《关于加强国内进口松木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工作的通知》,推广应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支持贵州、湖南、重庆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与马尾松改培试点工作,选取6个试点2.88万亩松林开展新型药剂试验及评估,成立14个工作组深入149个县(区)开展包片蹲点指导。扎实开展美国白蛾防控攻坚,推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以京津冀为主体的联防联控机制工作方案,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首都美国白蛾防控指导,组织成立8个包片蹲点工作组深入北京市16个区,先后持续129天,现场讲解防治技术242次,发现并指导基层消除风险点位1437个。
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开展林长制督查考核,下达“十四五”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指标和2022年度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向省级总林长通报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防控情况。加大中央财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指导地方创新资金管理方式,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制作发布《防治松材线虫 守护绿水青山》等宣传片,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普宣传,营造群防群控良好氛围。
2022年秋季普查数据显示,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2267.27万亩、同比下降11.94%,病死树数量1040.48万株、同比下降26.10%;全国有90个县级疫区、870个乡镇疫点、9.82万个松林小班实现无疫情。美国白蛾年度防控目标圆满完成,发生面积连续5年下降,扩散势头有所减缓,危害程度整体减轻,全年未发生舆情和重大灾情,实现了首都“不成灾、不扰民”的目标,确保了党的二十大期间生态安全。

固碳增汇
支撑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司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提升林草碳汇能力,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