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还整合科普资源,建设生态信息展示平台、智能终端,组织志愿者队伍,打造“室外大课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前来接受科普教育的青少年达100多万人次。不仅湿地生态得到修复,城市环境和功能也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
据统计,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平均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营业收入累计达24亿元,对促进周边地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放眼全国,许多地区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津市宝坻区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里,市民孙女士正跑步锻炼,每天来河边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她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这里有花有鸟空气好,还有专门的健康步道。”
近年来,宝坻区对15公里长的潮白新河河道实施水系综合治理,恢复湿地5000多亩,营造了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使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的大公园”。“天津已经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海洋公园为补充的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湿地处处长郭秀民说。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2月2日,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在杭州举办。活动现场公布,我国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达764.7万公顷,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北京延庆野鸭湖由官厅水库人工湖泊湿地发展而来,经过大力保护修复,于2013年挂牌成为北京首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施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等工程,我们已累计恢复2万多亩退化湿地。”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主任王晓旭介绍。
野鸭湖湿地成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目前湿地区域记录到的鸟类已有361种。“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恢复’‘整体协调、联动周边’‘因地制宜、可持续性’三大原则,在联通周边水系、恢复植被多样性、完善食物链等方面积极探索,科学构建湿地保护体系。”王晓旭说。
“九曲十八湾湿地被正式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将极大推动湿地生态效益快速增长。”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图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九曲十八湾湿地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目前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纬度最高、保持原生状态的典型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
自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坚持把保护湿地作为对维护地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项庄严承诺,认真履行《湿地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国家林草局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成果显示,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湿地总面积比上一年有所增加,水质呈向好趋势,水源补给状况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分布有湿地植物2391种;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黑龙江、湖北、山东和海南等地的退化湿地得到有效恢复。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感谢中国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与主席国所发挥的领导作用,赞赏中国不断完善法律与政策框架,强化国内湿地保护管理,期待中国作为《湿地公约》主席国在未来三年引领全球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这一主题再次强调了全球修复湿地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措施修复退化湿地。”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说。
湿地保护修复,开启新的征程。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鲍达明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湿地保护法,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防控,提升湿地管理能力,同时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珍爱湿地的良好氛围,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刘温馨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