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 发布时间: 2023-02-16 | 6634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初步建立湿地保护体系

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①: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栗喉蜂虎飞上枝头。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图②: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一群麋鹿在岸边奔跑。孙家录摄(人民视觉)

图③: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尚宇杰摄(人民视觉)

图④:云南省洱源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们在乘船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编者按:水清岸绿的河流,烟波浩瀚的湖泊,生机盎然的稻田……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加强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岛屿星罗棋布,湖面碧波荡漾,一对对鸳鸯正觅食休憩……走进湖北省荆门市漳河国家湿地公园,眼前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10多年前,这里有不少化工厂,水环境污染严重。”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站站长陈晖说,近年来,荆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关停一批污染企业,陆续拆除了所有养殖网箱,关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餐馆饭店,并将漳河周边12万亩林地纳入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

靶向施策,多措并举,漳河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14年,漳河湿地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漳河湿地集保护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生态观光于一体,还有饮用水水源和灌溉水源功能。”荆门市林业局副局长孙祖军介绍,随着环境整治的深入,漳河库区水质不断改善,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年年现身,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为常客。

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微风拂动水面,岸边红树林郁郁葱葱,绿意铺展整条岸线。在栈桥边,一簇簇红树林幼苗浮在水面上。“这是生态浮床,承托红树林和其他水生植物,鸟类可以在上面栖息,水生植物在浮床上面生长,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根系间的藻类成为浮游动物的食物,鱼类也因此有了浮游动物等食物,形成一个微生态系统,从而修复水体、净化水质。”

科学的保护修复,让这一地处繁华中心区的湿地成为都市中的“绿翡翠”,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华侨城湿地共记录超过1400种动植物,栖息着黑脸琵鹭、鹗、白腹鹞等2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我国幅员辽阔,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类型丰富、面积广大。新时代这10年,我国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10年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修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占13个,数量位居第一。鱼儿畅游、鸥鹭翔集的怡人景致越来越多。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鸟鸣声清脆悦耳。当地大力开展“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记录到的野生动植物及水生生物增至1311种,每年在这里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网交织,绿树婆娑。“海珠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城市中央湿地修复模式与技术,以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为指导,构建适宜湿地鸟类生活、繁衍的栖息地,鸟类从建园初的72种增加到18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科学合理利用,促进绿色产业稳步发展

春意渐浓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蔓发,水光潋滟,游人如织。

这片都市绿洲曾一度经历阵痛。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西溪湿地面积缩减,水体污染,河道淤塞,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

“保护和修复湿地,要保留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在有效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说,西溪湿地通过截污纳管、引水入园、修复植被等方式抢救性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恢复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原住民就业,从事农耕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共享保护利用的成果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