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的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除了身体力行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总书记还同在场的中小学生和干部群众深入交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谈了他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看了当天新华社播发的消息稿,有网友留言:“总书记讲得真接地气,特别意味深长。”正如网友所感受到的,从总书记这次讲话中,我们能领会到许多深意。
——持之以恒、接续奋斗,是成功的秘诀。
“这是我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第十一次参加植树活动,算上到中央工作以来参加的次数,已经十六次了,而且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我都参加了植树活动。”一番回顾,道出了几十年的以身示范、坚持不懈。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我国绿色还不够多、不够好”“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正因如此,总书记强调,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
这次在植树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在场的中小学生:“等你们也成了父母辈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女子孙继续植树,一代一代做下去,美丽中国就是这么建设出来的。”
植树造林如此,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更是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总书记讲过的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一脉相承,内在统一,是我们从成功走向成功的秘诀。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
有读者说,看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种了什么树,跟着学习了不少有关树木种类的知识。
2015年植树活动前夕,总书记在审看方案时作出明确指示:“树种要根据规划和地块的实际需要选择,不要名贵苗木。”
今年植树时,总书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指出:“北京过去种的比较多的是杨柳树,因为北京适合种杨柳树,同时要注意把针阔林比例结合好,使之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
言语之中,传递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绿化的理念。
近年来,总书记就此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开出的良方,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重数量也重质量,必须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不同的树木,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