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中国
——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孙阁 摄)
随着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完美落幕,北京又迎来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阳春三月,早春的暖风将飘扬的旗帜和北京的大街小巷妆点得绚丽多姿。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之上,林草系统将以怎样的谋划和举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陶剑 摄)
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
记者:关局长,您好。随着2021年10月12日我国宣布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请问,国家林草局对今后的国家公园建设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措施?
关志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今后,我们将把工作重点放在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创新。当前,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设立方案,加快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管理机构组建、勘界立标、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等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按照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规范设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央地协同的运行机制。同时,认真梳理并继续完善国家公园设立、建设、运行、管理、评估、监督等各环节,以及生态保护、自然教育、科学研究等各领域的制度办法,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为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建设国家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要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将生态系统关键区域、生态敏感区和重点物种主要分布区等划为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建立原有工矿企业、开发项目、村镇逐步退出机制,对暂时不能退出的村庄设置过渡期,明确生产生活边界和管控要求。将当地居民生活区域和生态产业发展等生产活动区划为一般控制区,允许开展必要的生产、教育、体验活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经验和治理模式,带动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由单一要素治理向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转变,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新疆伊犁喀拉峻草原。(赖宇宁 摄)
要充分对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成果,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和相关发展规划,坚持成熟一个设立一个,避免一哄而上。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确保国家公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障。完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地方建立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提高补偿标准。统筹各部门各层面工程项目资金,支持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巡护监测、科普宣教、保护设施、管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国家公园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设立国家公园基金,在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国家公园研究院开展理论、政策、保护、管理等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稳妥有序推进。“十四五”时期,国家林草局将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单兆亮 摄)
高质量办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记者:2022年11月21-2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武汉召开,我国第一部有关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法律《湿地保护法》也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请问,这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志鸥:《湿地公约》缔结于1971年,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旨在通过构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网络,推动各缔约方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中国自1992年加入公约以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不断增强湿地功能,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同时,深度参与公约事务和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