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分支机构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Free course or class
江西建设“湿地银行”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机制
来源: | 作者:绿促会 | 发布时间: 2022-03-03 | 4344 次浏览 | 分享到:

——逐步健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推动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通过扩大宣传、优化服务、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湿地占用主体转向“湿地银行”新型湿地占补平衡模式。考虑“湿地银行”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后备资源数量和湿地生态修复进程暂时难以满足湿地占补平衡需求,特引入湿地占补平衡指标预售机制,允许“湿地银行”先交易后修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大力发展湿地生态富民产业。鼓励湿地产权主体在不改变湿地基本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生物、景观、人文等资源,有序发展水生蔬菜和观赏植物种植、农牧渔复合经营、生态旅游、自然科普教育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

三是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安排资金1440万元,在全省建设36处乡村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点,对乡村闲置的低洼地和各类沟、塘、渠、堰进行生态修复和利用,构建景观美、生态优,兼具一定生产功能的小微湿地群落,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为“湿地银行”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提供示范。

四是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实施湿地生态品牌建设计划,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重点开发和培育具有江西特色的湿地生态产品。2021年12月11日—13日,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江西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以鄱阳湖为代表的江西湿地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湿地银行”机制创新的多重意义

“湿地银行”机制创新以维护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线,以创新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湿地富民产业为特色,以实现湿地总量管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为导向,开创了我国湿地生态治理和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一是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首次提出“省级定额、市县动态调整”的湿地总量管控机制,切实提高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流通性,打通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流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将湿地占补平衡指标所有权与湿地资源权益脱钩,充分释放湿地生态资产的多重经济效益,提高土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参与湿地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湿地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内生动力,促进湿地修复由被动转主动,最终实现扩大湿地面积的目标。

二是推动湿地生态产业规模化。通过“湿地银行”的引导和扶持,原本较为分散的湿地资源权益更容易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对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旅游、自然教育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推动作用。“湿地银行”可以为湿地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湿地品牌宣传提供多样化平台,有助于形成兼具湿地特色和较强盈利能力的现代化生态产业模式,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是推动湿地修复投融资规范化。“湿地银行”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组织搭建湿地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为投融资双方建立稳定、公开、透明的业务对接渠道,有利于维护投融资双方利益,有效解决湿地生态修复融资困难、投资无门的矛盾。

四是推动湿地占用审批服务高效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湿地占用行政许可办件量也越来越多。“湿地银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由用地单位自主开展湿地建设和修复的湿地占补平衡模式,用地单位只需通过“湿地银行”购买相应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即可进行湿地占用申报,有效节约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时间、人力和技术投入。(敖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