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林草青青春意浓——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来源: |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 发布时间: 2024-09-04 | 1076 次浏览 | 分享到:



也许是长期从事自然资源文化研究的缘故,自然资源人骨子里的本色,让我对自然、对山水、对林田湖草沙有一种“血缘”上的偏爱。所以,在收到这本“中央宣传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书后,心随字行,又一次神游塞北坝上,又一次心游高原,更让神魂的诗流穿行于大江南北,心品苍茫林海,神听鸟语虫鸣,醉读林间诗书,畅品溪流文章。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书,分美丽中国建设、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修复、林业产业振兴、林业改革深化5章32节,该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林草行业32个地区典型经验构成的美丽中国故事。在书中,作者从塞罕坝精神起笔,到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支笔纵横驰骋,洋洋洒洒45万言。这文字,犹如苍茫大地上的45万亿株林草,绿色的文字生态图腾,清音汇聚的溪流江河,彩墨的力量,绘制出祖国河山上的一幅幅巨制宏图。借用作者对河南省黄柏山林场的那篇文章标题,此书确实是“干字为先建新功”的新作,是用“苦干”品格打造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泼墨大写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部力作,更是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具体行动。

塞罕坝精神是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是绿色发展的一面迎风飘扬的旄麾。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这里曾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同治年间的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高原荒丘。仅仅是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化为茫茫荒原。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各地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作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由此,那根植于塞罕坝140万亩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塞罕坝精神横空出世。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当代的塞罕坝精神继承者们,谨记总书记的教导,牢记使命,他们将“绿化荒原荒山作为塞罕坝绿色发展的第一要务”,他们将“围绕应用搞科研作为塞罕坝解决绿色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他们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塞罕坝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将科学经营森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作为塞罕坝绿色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他们将发展森林产业作为塞罕坝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新时代的塞罕坝人,这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书记写的新时代塞罕坝人继承发扬的塞罕坝精神。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是其标志性的特点,增加着这一文学体裁的趣味和张力。报告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作者要用文学的手段、技巧、思辨来处理手中的新闻题材,叙写与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这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书来看,作者艾前进是深谙此道的,如他写河南黄柏山林场的生态文化建设,“林场多相似,文化各不同。中国有个塞罕坝,中原有个黄柏山的战略定位,要求黄柏山林场人耐住寂寞,围绕‘人富’目标实干兴场,在生态和文化建设方面下慢功夫、真功夫,塑造具有黄柏山特色的文化林场。弘扬大别山精神魂,共筑黄柏山腾飞梦。‘如盐在水’施教,方能‘如鱼在水’见效……”;他写广东深圳沙头角林场的《勇闯敢为树标杆》,写出了特区人勇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改革为根,以创新为魂。43年来,广东沙头角林场在一次次的自我奋斗中,完成了从属地管理科级林场向省直正处级国有林场的跨越,率先建设完成了拥有‘特区桃园’美誉的广东省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激发‘闯’的精神,书写了一幕华美蝶变的传奇,为中国早期的国有林场改革,‘种’出了开放之风的‘试验田’”。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一书是成功的,成功在作者走向基层寻找生态林业典型的时代性,为基层生态林业建设立传,紧扣当代林业人的创业激情和创优责任,将调研中本真、本色、本性地记录思索诉诸文字,努力塑造以塞罕坝等林业先进群体的当代林业人脊梁群像;成功在作者走入人心体察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走进基层林区山区,走入生态林业建设者的内心,体察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性,如实展现他们从个人到整体的鲜明个性和特点;成功在作者走进山林把握时代主题创作的文学性,注重非虚构叙事的审美建构,重视故事性的发现和故事结构的配置,围绕32个典型单位的实践案例调研采访,注重从实践论上把握提高对各入选单位高光时段的史实调研和整理创作,创作中把握住了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深度交融,找到了他们建设生态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