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当前位置: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全球覆盖率下降 中国保有量增长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4-01-26 | 2906 次浏览 | 分享到:

经过研究团队对红树品种几十年的北移驯化,我国红树林分布区域不断向北挺进。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中,浙江温州苍南通过引种扩容,成功栽种红树林千余亩,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较高纬度海域的红树林北移技术,成为全国“南红北移”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如今,从海南到浙江,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犹如镶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绿色宝石项链,璀璨动人。

开发生态价值造“富”人类

红树林的修复工作,不仅涉及一系列技术难题,还面临现实中的利益冲突。

卢昌义主持的下潭尾红树林建设,就遭遇过当地村民的抵制。由于担心建设红树林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生活,附近村民一度围住苗木阻工,有的人甚至爬上施工的钩机阻止工程开展。

渔民们的抵制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对红树林的价值缺乏了解。

在研究者眼中,红树林是多种鱼类的繁殖和栖息地,建设红树林就是保护渔业资源。长远来看,红树林可以为渔民提供更稳定和可持续的收益。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对改善当地环境和开发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卢昌义自告奋勇当起了科普宣传员。他背着准备好的投影仪,一到村里就找一堵墙,再借一床被单当幕布,等村民晚上出来纳凉时,就给大家宣传红树林的好处。

村民被这位大学教授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最终对下潭尾红树林建设工程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如今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已是风光旖旎的生态宝地,成为厦门海上旅游打卡地。这里还初步建成了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公众了解海洋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窗口。

更令卢昌义感到欣慰的是,曾参与阻工的村民如今也对他竖起大拇指。

“我们这的生活环境和水质改变了很多,我们的身体更好了,寿命更长了。这是红树林带给我们的财富。”一位村民对卢昌义说。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在生态保护大前提下,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综合利用一直是红树林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近年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课题,对福建漳江口不同退养还湿时间、不同退养还湿模式的红树林,从植物群落、底栖生物、鸟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红树长不好,要去问螃蟹。”王文卿说,红树林生态系统较复杂,要注意系统研究。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多样性是红树林的显著特点。在他看来,在红树林开展养殖活动并不能与“破坏生态”完全画等号。通过充分评估和有效管理,引导渔民科学养殖,人们终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红树林湿地对“碳中和”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也受到重视。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也成为红树林当下研究的重要议题。矗立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通量塔正把红树林碳通量、气象数据等信息源源不断传送给科学家。

2021年9月,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编制的我国首个蓝碳交易方法学《红树林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的指导下,福建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泉州洛阳江红树林项目顺利达成。此次共成交2000吨海洋碳汇。

红树林怎么“卖”碳?“卖”掉的碳又去了哪里呢?

在洛阳江红树林项目案例中,陈鹭真讲述了一个由碳交易延伸出的绿色实践故事——银行购买洛阳江红树林项目的碳汇后,联合航空公司推出“碳中和”机票。旅客购票乘机践行“碳减排”行动,其机票支出将全部用于洛阳江红树林的保护。

“我特别开心。”陈鹭真说,“从基础研究到具体实践,我们参与了一件非常接地气的事情,把红树林推向大众,让大众来认识它,共同保护它。”

红树林修复保护任重道远

对红树林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

身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文卿感受最深。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人数暴增。

“中国红树林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居世界前列,全球每年发表的红树林论文数排名前5的机构中,有4家来自中国,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还不多。”王文卿说。

2018年,王文卿联合国内专家,针对国内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编写了《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提出,滩涂造林是目前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为过去2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的显著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滩涂造林相对简单,投入大、见效快,部分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将修复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较少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修复和提升,在修复地点、面积、措施等方面存在科学依据和科学评估不足,部分地点存在过度修复等问题。报告建议,未来,退塘还湿应成为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主要方式。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预计到2025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

令王文卿欣慰的是,专家们提出的大部分意见和建议都被采纳了。

“《行动计划》列出的1.88万公顷红树林新增目标中,规定退化林地的修复面积要达9750公顷,大于造林面积。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向。”王文卿表示,这个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红树林保护从以追求红树林面积为目标的阶段,转向了以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目标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