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植树的场景,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一下车,总书记就扛起铁锹,走向植树地点。总书记种树时非常投入,认真细致。总书记对首都绿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十分激动,至今难忘。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秉持“先植绿、再筑城”的先进建设理念,牢记嘱托、绿色发展,将为民服务的情怀深深扎根于心。
公园以打造“近零碳”与全龄友好型公园为目标,搭建起规划统筹的协调平台,大胆突破传统接力式工作模式。北投集团作为负责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平台企业,在建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后,继续投入到公园运营中,协同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多领域专业团队以及各建设单位,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发力,确保公园从策划构思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全周期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还充分考虑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凭借优美的景观、丰富的活动、优良的生态及优质的服务,大力推动绿色空间与文化、科普、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通过巧妙布局,增加多元消费场景,营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全力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活力新地标”。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努力得到充分认可,连续两年入选北京网红打卡地,获得北京市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称号,切实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奉献了优质的生态产品。
采访组:腾退化工厂、建设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介绍一下具体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谢强:这片土地当年聚集了很多老厂房,公园建设之初就明确了“绿色是底色”,我们在这里大量植树,让这里焕发生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有个特点—没有围墙,这是为了让公园能和市民的生活完全融在一起,让它成为城市休闲空间的延续、升级。
北投集团对片区内原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东光实业、造纸七厂及周边3个村庄所在区域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更新利用、梳理整合,植入公共服务、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建设了公园绿地与公共文化设施,全力打造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让老旧建筑在延续场地记忆的同时重焕生机,形成综合休闲片区。
城市绿心公园始终秉持全龄友好运营理念,充分利用生态空间打造多样活力场景。引入北京科技周、副中心马拉松、绿色发展论坛、音乐会、欢乐水世界、冰雪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出生态优良、功能多元、市民乐享的全新生活方式,构建起全龄友好的城市客厅。
采访组:绿心公园的规划是怎样融入“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副中心绿色空间布局的?
谢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文化带和创新发展轴的交汇处,地处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域,规划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占副中心面积的7%,如同一个绿色心脏,为整个副中心的生态体系注入活力。
绿心公园通过大规模的绿地建设和生态修复,与周边生态系统相互呼应。丰富的植被能够调节区域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与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生态系统共同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成为城市副中心生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生态节点,增强了整个生态环带的生态服务功能。
绿心公园的规划充分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融合。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等多种活动空间,周边居民可以便捷地进入公园享受绿色空间,同时公园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科普展览等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与城市副中心整体发展定位契合,从功能上融入了副中心的绿色空间布局体系。
针对原东方化工厂的污染场地,绿心公园摒弃传统高成本、高扰动的工程化污染修复方法,采用“生态阻隔、生态恢复、动态评估、应急响应”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通过运用环境监测、制度控制、数字模拟等技术,开展生态修复与风险管控。园区生态修复治理率和环境监测率均达到100%,既降低了修复成本,又实现了工业遗址污染场地的有效修复。
绿心公园在建设初期就创新提出“生态保育核”的概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在保留原有6000多株大乔木的基础上,新植与生态本底相契合的乔木及亚乔木114种、13万株。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模拟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留自然植被、进行植物播种,为不同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丰富的植物种类吸引了各类昆虫,进而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促进了片区生物多样性的提升。
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林木茂密,鲜花盛放。(图/蒋浩)
采访组:从种树到“种生态”,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绿化工程对区域小气候和市民健康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谢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堪称一场生态奇迹,往昔生态基础薄弱的化工集聚区成功蝶变为如今风景旖旎、令人陶醉的城市森林公园,助力城市副中心实现“生长在森林里的城市”这一美好愿景。
公园在区域气候调节方面成效显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年平均值高达3700个/立方厘米,宛如一座天然的“负氧离子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周边区域输送清新空气。
同时,公园利用绿色能源系统,较传统供能方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500吨,开园第一年园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公园内乔木植被产生的碳汇量进行抵消,实现了碳中和,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为区域气候降温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