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与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和安徽省马鞍山市被列入首批试点。截至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苏、安徽部分区域互联互通,已有3000余家企业在平台上注册并申请了科技创新券,订单服务金额超过2亿元。
要素市场活跃畅通,引来创新力量集聚。在位于青浦区的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门口,挂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长三角8所名校的校徽。众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案在这里融汇,又能就近转化。今年7月31日,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示范区成立。
让市场形成吸引,不靠优惠靠机会。2020年8月,示范区将一众行业佼佼者请到一起,开发者联盟正式成立。“我们想探索一种全新的跨域治理模式,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张忠伟介绍,如今联盟已从12家创始成员扩容到64家联盟单位,形成融汇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要素的一次次“强强联手,优势合作”。
企业公共信用评价异地互认,一个评价结果可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被认可;推出“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实现跨域授信,三地企业可跨省份申请贷款,解决融资难;率先突破,两省一市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在示范区内实现互认……市场化推动,不少跨区域的“结”被解开。
治理一盘棋
一体化发展,让老百姓得实惠,才有不竭动力之源。
“操作很简单,入院时点击授权、绑定信息,住院全程就不需要再办理缴费,结算时手机支付一次搞定。”吴江区居民邱芸说。今年3月,示范区首批试点“信用跨区域”的医疗场景,在青浦、吴江、嘉善的试点医院,居民凭自己的授信额度,就可“先诊治,后缴费”。
在此之前,示范区246万参保居民,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跨省份就医,就已实现直接刷卡结算,无需办理备案。
便捷背后,是数据的畅流、运算的打通,这是更不易看到的“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与沪苏浙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机构签订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为跨省份数据共享搭建起制度保障。
今年1月,示范区智慧大脑上线。依托长三角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智慧大脑已打通沪苏浙两省一市18条数据链路,汇聚了242项数据资源,有力支撑社保、医保、公积金异地使用等区域一体化应用场景。
如今,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所有办事大厅、民生窗口,涉及的3877个事项全部可以跨域通办;涉三级八方的62个水质自动站、37个重点水质断面、4个饮用水源地,8个省级以上大气监测站及生态监测调查等六大类数据全部纳入线上,监测分析各方可见,联保共治各司其职;三地43项共3200多万条公共信用数据已在同一平台归集……
制度创新充分联动、衔接配套,一体化效能彰显。成立至今,示范区已形成112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全国的显示度正越来越高。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