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创建好储存的“碳库”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低碳或者零碳民宿正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在大池镇北溪村低碳民宿施工现场,工人在铺设太阳能板、安装雨水回收系统。“建筑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墙体使用保温材料,窗户采用Low-E玻璃,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20吨。”项目负责人赖玉梅介绍,该民宿将配备“碳足迹计算器”,游客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住宿期间的碳减排量,并参与“碳中和林”认养活动。
为精准计量森林碳汇,新罗区在白沙国有林场建设了7000亩智能碳汇监测基地,每棵树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光合速率、蒸腾作用等数据。同时,与龙盛集团合作开发的“公务会议碳中和”场景,已为3场大型活动提供碳抵销服务。
“通过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机制,每亩林地每年可获30元碳汇保障,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吴如荣表示,到2030年,全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将达4500万吨。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监测—交易—应用’碳汇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新路径,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龙岩市林业局局长林德文对未来充满期待。(记者 罗小春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