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资讯
立即提交
010-64201903
报名热线
活动报名
ACTIVITY
APPLICATION FORM
林下种好药 振兴有“良方”
来源: |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时间: 2025-04-15 | 53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中国林科院以科技支撑重庆集体林改,将五倍子从山间野物培育成生态产业,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铺就“两山”转化的康庄大道——
林下种好药 振兴有“良方”

杨子祥现场为倍农授课。宋平 摄

工人在收苔藓。张靖川 摄

刚开春,白小平的一条抖音视频火了。这条视频的内容是介绍重庆酉阳特色林业产业——五倍子,获得了481个赞,108条留言,9999次浏览。

湖北、湖南、贵州以及重庆当地看过白小平抖音的网友,纷纷在视频页面留言索取地址,要来“学艺”。3月1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学艺”的网友多达20几人,其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62岁。

对这一众学员,白小平说,她不收学费,大家帮着干活就行。因为这几天正是五倍子培育的关键阶段——收倍蚜虫。倍蚜虫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今年五倍子的产量。

什么是五倍子?酉阳为何要发展五倍子产业?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生态智慧?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将为林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参考范例。

从古代典籍中走出来的五倍子

白小平的基地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中坝村。当地流传一句话,五倍子不愁卖。白小平从小就认识五倍子,常常采集野生的五倍子,那时候采1斤可换1元钱,山里娃把钱攒起来买糖吃。

我国古代医药典籍对五倍子多有记载,用重庆话说就是“道地药材”。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第一次将五倍子从木部归入虫部,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描述:“五倍子生于肤木之上……五六月间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根据这段描述可知,五倍子就是现在所说的虫瘿。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五倍子可谓是一整套生态系统的杰作,需要“虫、树、藓”三要素的配合和适宜的地理环境条件。李时珍观察到的如蚁小虫其实是一种1毫米大小的蚜虫。开春后,在藓类中蛰伏了整整一冬的蚜虫开始迁飞,它们繁殖产下的后代会寄生在盐肤木的叶翅上,形成一种囊状虫瘿,虫瘿中又孕育了新一代蚜虫,到了秋季,蚜虫又从虫瘿中飞出寻找苔藓过冬,开始新一轮生命循环。

人类的加入并没有改变这个循环。由于蚜虫和藓类都非常敏感,培育五倍子不能施加化肥和农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是在充当自然的搬运工。五倍子虫瘿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不仅是传统的中药,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矿冶和饲料等众多领域,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

2022年,在酉水河镇生活的白小平,经丁市镇党委、政府推介,来到离家有两个小时车程、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坝村。这里森林植被良好,水质无污染,是发展五倍子产业的理想之地。白小平依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在此建起了6000平方米藓圃基地,以及400多亩的盐肤木林,每年收集倍蚜虫30万袋,每亩可产五倍子60~70斤,每斤价格15~18元,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五倍子高效培育产业中,共同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白小平在组织管理上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结合集体林地改革,集中管理和经营村集体撂荒地,种植和改造五倍子林,套种辣椒、淫羊藿,养殖中蜂,形成“林上结倍、林下种药、林间养蜂”的立体经营模式,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分红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从事五倍子培育的村民有了新的称呼:倍农。

为了提升五倍子产量和质量,白小平跟随高原所研究员杨子祥学习和钻研技术,现在已是当地重点培养的乡土技术人才。她的抖音视频里,记录着五倍子从培育到收获的全过程。今年,在杨子祥的指导下,白小平建起了新型加热升温收蚜棚——大棚中央是紧密排列的种植在无纺布上的藓块,大棚底部安装了纳米地暖材料,顶部覆盖了石墨烯材料,周围设计了通风口,使得棚内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确保蚜虫正常迁飞。

从种植特定的藓类引来秋迁蚜越冬,到3月收集春迁蚜装入虫袋里繁殖,再到4月将虫袋挂到盐肤木上,5月树上结出倍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林业专家和倍农的心血。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通过抖音被更多人看到,吸引了各地倍农前来学习。

来自湖北利川的倍农说:“我在老家也想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看到白大姐的抖音,了解到五倍子产业前景广阔,就赶紧过来学习了。在这里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参与实际劳作,这种学习方式太有效了。”

对于前来学习的人,白小平从不藏私。在基地里,学员们跟着白小平和工人们一起从事挂藓、收集蚜虫、散放秋迁蚜,通过实际操作,学员们能更好地掌握五倍子的培育技术。白小平的基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有了基地后,村民们不仅有土地流转费用,还有务工收入。基地的工作种类多样,且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和残疾人都能参与。除了在基地务工,不少村民在白小平的带动下,自己也种起了五倍子林。目前,中坝村已有10多户村民投身五倍子产业,拓宽了家庭的增收渠道。

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科学家

“藓种一定要找对,这种藓我们叫皱叶藓,就是叶子有皱纹的、顶端没有尖的。藓种认错了,就白干了,这是第一步。”记者在丁市镇采访时,杨子祥正在白小平的收蚜棚里,为前来学习的各地倍农现场授课。

杨子祥是贵州人,今年57岁,博士生导师。他脸膛黑红、手掌粗厚,一看就是在田间地头跑惯了的。抬脚在路上、俯身进棚里——这是杨子祥带领团队研发五倍子高产培育技术的工作日常。2022年,杨子祥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正是高原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五倍子高效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2003年,还在读博的杨子祥第一次见到了五倍子,立即将其认定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2007年,杨子祥带领团队来到酉阳开展五倍子资源调查,从此与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杨子祥一心扑在五倍子蚜虫生物学特性与培育技术研究上,把科研论文写在山野大地,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特殊的自然气候与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五倍子主产区的核心区。2010年,杨子祥团队对全国14个五倍子主产县的五倍子单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酉阳的五倍子单宁含量高达68%,位居榜首。

从2015年开始,酉阳县与高原所开展技术合作,示范和推广以盐肤木矮化密植、无土植藓养蚜、多次放养增产和林下复合经营为核心的五倍子高效培育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酉阳实际的五倍子高效栽培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在酉阳,36名“乡土专家”作为掌握藓种种植和蚜虫培育的技术骨干,培训和带动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吸引了湖南、湖北、贵州和云南等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前来调研、交流技术。

2023年10月底,中国林科院启动科技支撑集体林改项目,围绕当地特色林业产业五倍子,打造科技示范样板,为当地群众打通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路径。

2024年,结合重庆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中国林科院在酉阳建设五倍子高效培育特色经济林示范样板。目前,酉阳已营建人工倍林5.82万亩、藓圃12.4万平方米、五倍子蚜虫培育基地43个,实现年产商品倍800多吨,出圃五倍子苗木100万株,收集倍蚜种虫200万~350万袋。

如今,杨子祥作为核心成员研发的以“无土植藓养蚜”为核心的五倍子高产培育技术,已推广到湖北、湖南、陕西、贵州、云南,累计推广面积20多万亩,助农增收数千万元。

从石漠化山地走出来的高产林 

在酉阳县毛坝乡龙家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呈现明显石漠化,大大小小的石头将坡地切割得稀碎。

石漠化又叫石质荒漠化,是指水土流失导致熔岩地区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这样的石漠化林地,在酉阳占到接近1/5,而盐肤木恰恰是治理石漠化的先锋树种。

酉阳县润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对现有石质山地上的野生低产五倍子林进行改造,采取抚育、补植、修剪等技术措施,营建高产五倍子林,成功地将五倍子低效林改造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盘活了林地资源,提升集体林地的产值。绿倍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将五倍子种植与退耕还林结合,通过五倍子种植修复200多亩退化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带动村民就业,形成生态屏障与产业基地的融合。

随着酉阳五倍子产业的不断发展,酉阳县林业局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据统计,目前酉阳用于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土地95%属于集体林改的土地。农民从林地获得了收益,反过来促进林改的进一步发展,为集体林改注入了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在酉阳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创新性地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服务实践。其中,生产合作社负责组织倍农种植五倍子,包括育苗造林、植藓养蚜、种虫培育、五倍子采收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供销社为五倍子产业提供种苗、种虫等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负责与五倍子加工企业对接,开拓五倍子销售渠道,解决倍农后顾之忧;信用社为五倍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办理普惠林业贷款,优化金融服务,解决了发展产业急需的资金,群众的产业发展后,又积极办理新的贷款,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采访中,酉阳县供销社二级调研员邓连波总是说酉阳人对五倍子有情怀。这种乡土特产生长在每个酉阳人的童年里,陪伴他们长大,成为了一种乡愁。2022年,酉阳县将五倍子纳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23年3月,在北京“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上,酉阳县与北京同仁堂签订了五倍子产品销售合同。目前,酉阳县五倍子累计产值超亿元。邓连波期待,未来在技术共享和产业带头人的引领下,酉阳五倍子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更多人受益于这颗小小的“致富果”。(记者 王自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