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省枣庄市光明路街道东山阴村苹果园,苹果花开,蜂飞蝶舞。 吉喆摄(中新社发)
我国24个省(区、市)均有种植苹果,形成西南冷凉区、新疆特色产区、黄土高原、环渤海湾、东北等主产区。近10年来,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以上,年产量约5000万吨,年消费约460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苹果加工业也颇具规模,仅2023—2024年榨季,加工用果350万吨,产品以浓缩苹果汁为主,苹果酒、醋、脆片、果脯为辅。2021—2022年,苹果产业年总产值均超2000亿元。
扎根恶劣立地 助力绿富同兴
苹果树适应性广,广泛适生于温带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快,结果量大,是很好的经济树种。因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大都配置苹果产业。在广大的三北地区和西南冷凉区,涌现了无数个在恶劣立地种植苹果取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奇迹。
新疆阿克苏市及温宿县在20世纪80年代初遭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肆虐,城区周围土地荒漠戈壁化。1986年起,阿克苏地委对位于沙漠边缘的柯柯牙镇实施大规模的引水造林绿化工程,用宽幅林带抵挡风沙侵害。绿化工程以生态与经济统筹兼顾为原则,通过机耕和降盐压碱改良土壤,配置种植苹果等经济树种。经过30年的接续奋斗,柯柯牙绿化工程创造了荒漠变绿洲、变果园的奇迹,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典范。如今,阿克苏市拥有苹果林50多万亩,综合年产值40多亿元。由于日照时间长,积累糖分多,阿克苏苹果又称为“冰糖心”,现已成为该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陕西延安市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20世纪末期,呈现春秋两季黄沙遮天蔽日、因干旱瘠薄“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的贫困景象。1998年起,延安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人们从种粮改为造林种果,并逐步向北部的高海拔丘陵沟壑挺进,发展山地苹果种植,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措施确保山地苹果成功经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延安市实现绿色崛起,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这其中有苹果林的一份功劳。截至2024年,延安市有苹果林332.8万亩,年产苹果464.4万吨。全市22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从事苹果相关产业,80万农民受益,苹果产业收入占农民经营净收入的61%。苹果产业成为延安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位于生态“顽疾”的砒砂岩裸露区,一遇风雨就水土流失,植物难以生存。1992年起,该旗大力发展林果治理砒砂岩,人们摸索出把农家肥、黄泥土与砒砂岩按比例混合后可种活苹果树且有果实收获的经验。经过30多年的奋斗,如今,暖水乡拥有2300亩苹果林,带动1200名农民增收。“暖水苹果”现已成为名特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