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助力气候治理
顶着蒙蒙细雨,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村民黄伟卿背着铁锹、拎着树苗,在山林间忙碌。
“春季阴雨天最适合植树,空气湿度高、土壤墒情好,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树苗成活率高。”黄伟卿说,种树不仅有务工收入,“卖空气”还能有碳汇收入,靠着家里承包的200多亩林地每年能赚2万多元。
空气还能卖钱?黄伟卿以前怎么都不相信,经过林业科技人员的多番讲解,他如今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种的树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种的树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就储存下了大量碳汇,可以交易给有需要的单位。
铜鼓县有200多万亩林地,通过碳汇等手段变现生态资源,当地许多村民像黄伟卿一样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今年1月,铜鼓县给4个碳汇授权大户颁发了林业碳汇经营收益权证。“碳汇看不见、摸不着,但有了这小绿本,就像有了身份证。”领了证的江西铜鼓华辉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林说。
瞅准生态资源变现的潜力,张国林的公司流转了5.1万亩林地。“为了增加林地的固碳能力,需要新造树林、抚育树木、改造低质林,样样都要钱。”张国林说,有了林业碳汇经营收益权证,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融资,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2024年,江西多渠道打通碳汇价值转换通道,全省各家银行累计提供林业碳汇类信贷支持5.22亿元。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内的碳汇纪念林。(受访者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价值’,总书记为我们算出了生态账。”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邢俊鹏说。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自2014年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以来,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显著提升碳汇资源潜力。经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目前林区“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
“以前林区造林大多是种生态林,今年林区所有造林项目都将种碳中和林。”邢俊鹏说,按标准造出的碳中和林既有生态价值,未来还能参与碳汇交易。
【“数”说中国】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据测算,目前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
领衔记者:刘伟
执笔记者:张云龙、魏婧宇
参与记者:胡璐、邓倩倩、李典、唐成卓、熊家林
海报制作:贾稀荃
策划:张晓松
统筹:周文林、王薇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