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也为科学认识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行动方向。
创新,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要注入绿色新动能,绿色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质优,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要释放生态新优势,生态活力助推新质生产力量增质升。
先进,意味着新质生产力要织密美丽中国新画卷,美丽实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永续发展。
为创新注入绿色动力
深挖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绿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底色。
绿色科技创新有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是绿色产业和绿色模式发展的不竭动能。
企业是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增强绿色技术领军企业、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绿色科技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全方位创新能力,发挥市场导向在绿色技术评价、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协同效应。
原创性、颠覆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是绿色生产力的“金种子”,要强化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林草生物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持,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技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根基。
增强绿色产业创新的动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绿色产业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的绿色跃升,绿色产业创新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成色。
绿色产业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亟待在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赛道实现突破。要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绿色化,加强企业主导的绿色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面向“双碳”目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围绕绿色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数实+数绿”双融合提升绿色产业体系的韧性、效能和质量,彰显绿色产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优势。
鼓足绿色模式创新的动力劲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绿色模式创新在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中不断涌动,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增添亮色。要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管理制度协同发力的有效模式,促进绿色技术研发模式和业务模式全面革新,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服务模式,鼓励“科学+技术+工程”“园中园”等绿色科技创新示范区集聚区的组织模式,打造清洁生产健康生活的绿色科技应用的新场景。

科研人员做育苗实验 北京花乡花木集团供图
为质优释放生态活力
挖掘生态文明的文化活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化成为激活绿色生产力的价值转化之道。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开掘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活力、促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产产品成批涌现提供了指引。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立足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重大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完善现代生态文化市场体系,让生态文化从“只可远观”的传统抽象概念转变为“润物无声”的绿色效益。
发扬生态治理的制度活力。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坚守,不断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彰显新质生产力的绿色高效能。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做好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整体顶层合力。不断完善源头预防、前端减排、全程监管、协同增效的生态治理链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传统生产力在绿色转型发展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促进生态系统的资源活力。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是实现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是新质生产力释放绿色活力的优质生态基础。要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利用市场化手段探索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为绿色产业创新带来增量收益,并依靠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系统建设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