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各地注重展示古树名木自然之美。福建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2018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开展“中国最美古树”遴选,在85株“最美”中,就有12株来自福建的古树,为全国最多。这些古树名木树龄大多在800年至2100余年之间,树种各异,树形千姿百态,各显风姿。德化县“樟树王”被誉为“优雅繁盛”,植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霜依旧挺拔壮硕;浦城县九龙桂“柔情烂漫”,花开千年,依旧花枝饱满,年产鲜花可达240公斤……当地非常珍惜这些古树名木资源,对“中国最美古树”建立档案,自2021年起已开展两次“福建最美古树群”遴选活动,共确定了40片古树群名单,至2025年计划还将开展新的遴选工作。
广东、河北等省份也在“美”上做文章,采用评选方式,“晒”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树”“广东省十大魅力古树乡村”“河北省最美古树”。南北方树种分布差异很大,于是描述古树科学价值和风貌的方式也有区别。在广东,强调欣赏榕、樟、荔枝、龙眼等特色树种枝繁叶茂,果实花朵的丰硕,红豆杉、格木、闽楠等珍稀树木也具有高观赏价值。而在北方,那些著名的松、柏、槐树都颇具历史沧桑感,所以更着意欣赏古树遒劲的枝干和奇异的形态。
为持续“扩员”
各地探索新方法
通过两次全国性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各地基本已确认了地区总体古树名木数量、不同级别古树名木的数量、古树群数量以及后备资源树木数量。随着“家底”逐步清晰,各级、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方法也开始进一步丰富。
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是活着的生命,这也构成了所有古树名木价值的核心和前提。针对普查中普遍存在的病害问题,古树名木精细化养护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向。重庆市自2018年启动古树名木复壮保护计划,分批次、年度对古树名木开展“一树一策”综合性复壮措施,目前已抢救复壮古树名木700余株。浙江省温州市则借用数字化迭代升级“智慧园林”系统,实现古树名木位置分布、生长状态、养护情况、认养监管等功能综合管理,至2022年9月系统已录入古树名木713棵。
为进一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各地还在持续出台地方标准,为古树名木保护建章立制。包括江苏、山东、贵州在内,多地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划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明示禁止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明确提出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强调在当地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相应经费,用于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日常养护、复壮、抢救、保护设施建设。湖南省郴州市等地则尝试推广“林长制”“树长制”,将古树保护与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把古树名木信息同步到护林员巡护管理平台,明确个人每月、每季度的常态化巡护任务。
随着中国古树资源的资源图谱逐渐清晰,保护措施逐步丰富,要继续让古树名木“大家庭”不断壮大,还需要形成全社会保护合力。在科研领域,各地继续保持与高校展开合作。自2014年10月始,江苏省扬州市园林绿化部门就与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实施驼岭巷唐代古槐种质资源保护与扩繁科研项目,为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建立种质资源库,现已经繁育出一片新的“子孙林”。
近年来,古树公园开始出现。在2022年,北京市已落成20个古树公园,包括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等;预计2023年还将再建20处古树公园。各地还通过举办宣传活动以及认种、认养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意识和热情。2022年9月,各地举办了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北京、福建、山东等多地通过“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图片展”活动向居民讲解古树名木重要价值;山西省太原市出台了《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将古树名木资源与景点、乡村旅游项目、历史文化资源结合。2022年,上海浦东、杨浦等区开放古树及后续资源认种认养,市民通过捐资等方式共同参与绿色资源保护管理。领养后,市民还可获得电子版全民义务植树尽责证书和国土绿化荣誉证书。
延伸阅读
2月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开征集“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应急项目科研团队。
项目主要目标是建成动植物物种各不少于100种的智能识别样本库与知识库,其中包括50种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近缘种,样本标识正确率为100%;建立不少于10个树种(包含且不限于樟树、银杏、松树、国槐等)古树名木树龄鉴定技术体系,建成古树树龄真实性检验样本库,一、二、三级古树名木树龄鉴别精度误差分别低于25%、20%和15%。(胡炜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