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浩渺之下雄浑纵卧,绿色氤氲之中林泰民安。 一个囊括10.67万平方公里的复合性生态区域扛起了中国生态脊梁的重任,25900多座山峰构成了坚毅的骨骼,7100多条河流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1.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成了丰盈的骨肉,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苍翠了中国的北疆。 这是一片承载梦想的土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务林人守望相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26日看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职工群众时指出,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在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居于基础地位,在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中居于重要地位,在自治区建设祖国北疆重要安全稳定屏障中居于特殊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理念,坚守主责主业,推动林区生态保护建设质量持续提升,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践行“两山论”的重要实践基地,内蒙古森工集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林区开发建设70年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实现了生态地位更突出,生态作用更凸显,发展潜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广阔。 ——从栋梁到脊梁,良好的生态环境,源自务林人70年如一日在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此结束了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然而,在林区开发建设70年的岁月长河中,生态保护建设一以贯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0年2月2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1952年初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来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图里河森工局展开筹建工作,由此拉开了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采伐,并非无节制地向森林索取。 林区从开发建设伊始,就十分重视保护这片大森林。1958年8月7日,自治区党委在牙克石召开了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乌兰夫作出了“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指示。 林区结合实际,提出“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这一工作方法一直坚持到林区全面停伐,一边为祖国建设提供保障,一边实现了造林多于砍树的目标,为林区生态建设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续作业”的方针是刘少奇主席在视察林区时提出来的。1961年8月,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视察根河和图里河林业局时,对林区职工建立营林村的建议十分重视。这一年的11月初,按照刘少奇主席视察林区时的指示要求,根河林业局在潮查林场三车间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林村——百林茂营林村。 与此同时,大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胸怀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壮志豪情,开始了林区改天换地的开发建设历程。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把一棵棵栋梁之材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东林西铁”享誉自治区。 据统计,截至停伐前,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新中国开发建设,无愧于“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称号。 1998年,国家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作。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政策,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的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 植树造林没有因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的植树造林工作,强化了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每年的4、5月份,在山间林下、沟塘岭脊,到处都有林业职工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 “20世纪70、80年代,造林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可以说是全民造林。”库都尔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晓斌说。 董晓斌出生在库都尔森工公司原林林场,是名副其实的“林二代”。在他的记忆中,从上小学开始,学校就有造林任务,无论条件有多艰苦,每年都会跟着老师去上山造林,“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领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植树造林抚绿意,荫荫处处树栋梁。70年来,林区几代务林人始终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林业方针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并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年来,森林面积净增1500万亩、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9.25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化建设。 绿色,是林区发展的底色,更是务林人美好生活的基础。一代代务林人在护绿植绿增绿的道路上奋勇争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绿色的希望。 2000年12月1日,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从此,林区主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转变,特别是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区务林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 目前,林区建立各类管护站点682个,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1.45亿亩林地进行有效管护,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730万亩。此外,林区还建立了湿地保护小区26处,受保护湿地面积94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52.74%。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8年20年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2081万亩,可覆盖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覆盖率持续增长态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久久为功,尽书绿色情怀。林区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坚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认真落实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突出林地保护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林,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森林资源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在这片有山有水有资源的土地上,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绿色传奇。 冬季的林区处处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浩瀚林海告别了采伐时的喧嚣,然而,山林并没有沉寂下来。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工作已开展第12个年头,林区经历了摸索、疑惑、学习、感知、理解、掌握、创新等一系列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实现了由追求森林的单一功能向发挥森林多功能的转变,森林资源质量显著提升。 昔日的“砍树人”变身“看树人”,建设生态保护示范区的集结号响彻兴安林海,引领林区一次次直面生态保护建设能力的考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是林区的“根”和“魂”,维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安全是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赋予森工集团的重大政治任务。 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为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影响深远的改革,逐渐掌握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在林区大地上,变化的是山川颜值,不变的是务林人的使命担当。 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牢记“国之大者”,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围绕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这一职能定位,严抓森林防火、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经营、森林管护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坚决“守”,生态保护不放松—— “现在是防火关键期,我得勤巡护,看住这片林子。”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乌鲁布铁林场辖区的铁东村村民李占波说。2019年被聘为生态“协查员”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李占波都在自己的管护区内边放牛边巡护。 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生态功能区总面积965万亩,包含大杨树、乌鲁布铁、宜里镇和古里乡“三镇一乡”,以及大兴安岭农垦、黑龙江省农工商联合公司等驻在企业,村屯连队、农牧业点达3000多个,总人口25万,农业人口多、林业人口少,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和森林防火压力极大。 企地共建,同守兴安。2019年,为全力助推社会化防火进程,大杨树林业有限公司将生态功能区内的野外独立作业点人员聘为信息员,从事放牧的人员聘为协查员,行政村和农垦系统连队的负责人聘为协管员,提出并构建了防火“三员”网络格局。2021年,该公司将613名防火“三员”更名为生态保护“三员”,增加了生态保护的职责。与此同时,每年集中对“三员”人员开展森林防灭火知识、防灭火工器具使用的培训。截至2021年,该公司已连续12年无重大人为森林火灾。 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落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重点从政策争取、管理体制、区域完整性、功能定位、解决林农牧矛盾等重要问题入手,配合属地政府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毁林开垦整治、“绿盾”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森工集团收回开垦林地26.95万亩,实现退耕还林25.51万亩,全面遏制非法侵占林地行为,重点区域涉林案件呈断崖式下降,全力守好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严密“防”,全方位当好森林“管家”—— 2022年,是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实现连续6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目标的一年,第一代开发建设者呼延银十分激动。他说:“刚建局时,得耳布尔的路是水和着泥巴的‘水泥’路,大家住帐篷、睡小杆铺,吃的是苞米稀汤、酱油拌冻大头菜根和窝头,可别看那时候生活苦,咱职工个个会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8字方针。”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森林防灭火没有先进灭火装备和通信设备,更没有专业服装和充足给养……但森林防火却是全林区的工作重点,林区从上到下,从职工到群众,从单位到部门都坚持林区大事防火第一的工作理念。人们抓森林防火工作的目的就是保护务林人赖以生存的家园。 从天保工程启动实施,木材生产产量逐年缩减,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人对护林防火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更加深刻理解防火不仅是保卫家园,更是关系生态保护建设的大事。 改变的背后,源于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坚持“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火、当日灭”的扑救理念;源于坚决预防人为、监测雷击火、堵截入境火,与属地政府,森林消防、航空气象部门等联防联动,形成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源于将“互联网+督查”系统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灭火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 森林病虫害又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不断提升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水平,签订内蒙古森工集团、各森工(林业)公司、林场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明确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苗木产地检疫率“四率”指标,有效推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综合平台建设。 仅“十三五”期间,林区230起森林火灾成功被扑灭,当日灭火率96.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528万亩,全面完成“四率”指标,夯实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 全面“管”,优化调整管护布局和力量—— 2022年“五一”期间,正值林区春季森林防火关键期,林区682个管护站、临时检查站,6656名巡护检查人员全部上岗,255座瞭望塔812名瞭望人员全天候值守,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杜绝森林资源盗伐等违法行为发生、防止野生动植物捕猎事件发生,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 森林资源是林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按照国家《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要求,林区不断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对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结合林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内蒙古森工集团、森工(林业)公司、林场、管护员(站)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同时,根据管护工作职能要求,将管护人员划分为直接管护、专业管护、季节性管护和管辅人员,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切实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积极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努力“提”,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我在喀喇其这个地方待了58年,终于要搬到城里生活了,吃水烧火都方便,有了病也能及时就医,生态搬迁圆了我的宜居梦啊。”2015年6月,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原喀喇其管护所老职工侯喜田激动地说着内心期盼。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消除人为因素对森林的破坏,内蒙古森工集团从2009年开始实施生态移居工程,将不符合生态保护建设需要的47个林场撤并,3622户居民从山场迁移到森工(林业)公司所在地,侯喜田就是其中之一。仅2009年,林区通过生态移民新增林地面积2642公顷。2011年,林区继续扩大森林腹地无人区面积,对已收回的林地和撤并居民后的无人区进行生态恢复。 加大“保”,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扩大自然保护地面积,推动自然保护区晋升,完成自然公园功能定位和范围划定,提供多样化优质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 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期间,林区各地、各单位从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入手,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林区各单位在增强干部职工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上下真功,深入开展“森林资源百日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内容,并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森林法规知识竞赛、法律讲座等,形成林区资源保护管理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局面。 加快“补”,补齐林区生态基础设施短板—— 2021年5月17日,自治区2021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招投标工作结束,位于内蒙古森工集团生态功能区的121座4G基站分三个标段,内蒙古联通、内蒙古移动、内蒙古电信分别中标。项目预计2022年底完成,届时,林区公网覆盖率将由现在的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减少生态功能区公网信号盲区,提升绿色生态保护及防火通信保障能力,解决远山林场职工的现代化通信需求,为全面提升内蒙古森工集团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立足生态保护建设硬件和软件,积极争取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仅解决和改善了林区通信问题,还积极补齐防火道路、技术装备等生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落实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提高了基层工作站所标准化建设水平。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以前我们是‘砍树人’,最早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现在丢掉斧锯,成了‘看树人’,同样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林区得到休养生息。据测算,2018年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60亿元。 听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绿色GDP”,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绿色发展点明的方向,是林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内蒙古森工集团坐拥价值千亿“绿色碳库”。实际上,早在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6笔。2017年,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为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探索不停,砥砺前行。2021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截至2022年,林区累计实现碳汇交易销售额超过3215万元。 从“卖木头”到“卖指标”,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将林业碳汇转化为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货币化,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为改变传统“独木支撑经济”局面,内蒙古森工集团从2002年开始,因企制宜,把产业化富民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强力推进,非林木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特种动植物养殖、食用菌培植、奶肉牛养殖、中草药种植、大鹅养殖、山野菜加工、森林旅游七大绿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科学规划转型产业,积极拓展旅游南北东三大板块,94个重点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规划,55个重点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内蒙古航旅集团达成通用机场建设共识;完成内蒙古森工绿色产品网络平台、APP项目技术框架建设。 2021年1月12日,内蒙古森工集团产业事业部正式揭牌成立,下属兴安石油公司、大兴安岭旅游开发公司、林业碳汇公司等10个企业单位。统筹谋划林区产业发展规划,集中管控商业类企业经营,组建旅游、碳汇、林下产品公司,形成“拳头”优势,产业发展平台基本建立。 同年4月8日,产业事业部成立3个月后,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绰尔森工公司26万吨VCS减排量挂牌竞价交易成功,内蒙古森工集团实现了林业碳汇向生态产品货币化的转变。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内蒙古森工集团开辟了林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从曾经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林区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特种经济林、森林碳汇、绿化种苗等“1+N”绿色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万顷碧波成就了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养育了一方儿女,创造了万千栋梁出林海的奇迹; 7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吹响声声伐木的号角再到停伐转型,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成就了护林植绿筑脊梁的伟业; 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依旧用奔涌的绿色向世人展示她秀美的容颜,天如洗、云如棉,绿水青山共为邻,广大务林人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为生态文明建设续写新的荣光。(赵佳佳)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甲一号奈伦大厦
Email: gwgpac@126.com 网址: www.gwgpac.org
联系电话:010-64201802-820